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智·声音:听这位院士+校长解读“大学”之道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7-19 10:13:09 院士 校长 声音 大学

智观天下

  今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一大批学子即将推开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开启自己的大学之旅。在一位大学校长的眼中,如何选择自己的成长之路?大学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要如何对接?小智今天就请来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解读。

1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

大学排行榜,可不能轻信

高考结束,考生面临选择大学和专业的问题,报志愿是选大学还是选专业呢,胡海岩院士认为首先应该考虑孩子适合什么专业,喜欢什么。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可以在本科阶段学一个基础性的学科,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要想清楚,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才是关键。

具体选学校和专业用什么作为参考呢?胡海岩分享了自己对于大学排行榜的看法。很多家长和学生会根据大学排行榜选学校和专业,他认为大学排行榜不可轻信。很多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欧美大学优于中国大学,但是欧美大学是为自己的教育使命服务,欧美国家自己制定评价指标,这种世界大学排名对于欧美国家是非常有利的。

大学排行有一些量化的指标,包括论文科研产量,学生就业率等,但是有些指标不能或不容易量化。大学排名不能简单说明大学质量,不能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有些排行榜是非常不科学的。那大学排行榜有什么用呢?胡院士认为排行榜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作为参考,一般说来,排100名的比排前500名的要强很多,但是前20位和60位,有可能是差不多的。

2

美国大学排行榜种类很多

基础和能力,可以兼得

当前很多人认为中国大学重基础,西方大学重能力,是这样的吗?胡校长认为,这种差别并不在于是西方的大学还是中国的大学,而是取决于大学的类型。中国的顶级大学,不仅重能力,也重基础,但是中西方大学的教育模式和风格有所不同。西方综合性大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主要是提高贵族青年的素质,早期特别像一个象牙塔。二战前后,美国强调大学要服务社会,大学从象牙塔中走了出来,服务社会。中国大学的起步比较晚,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大学在创立之初就明确了大学要服务社会,大学要引导社会的发展,思考未来社会面临的问题。

现代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否意味着文凭和学历的贬值呢?胡校长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否意味着学历贬值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大家心目中只读本科不行了,要读一个研究生,研究生读完也不行,还要再读一个博士。高等教育规模在迅速扩大,1998年扩招前每年有100万大学生,扩招后是700多万,但是985学校扩招前后都是一年招生20多万,差别并不大,含金量也差不多。大学扩招带来的问题主要是以前办学质量就不是很好的学校,在招生数量大幅增加后确实积重难返。他认为,文凭的质量其实取决于持有这张文凭的个体学习质量如何,大部分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含金量还是没有问题的。

3

扩招和就业是一对矛盾

精英教育培养的,不一定都是精英

谈到当前大众关注的精英教育问题,胡校长强调,不是说学生接受了精英式的高等教育,就是精英。精英教育是说,培养的人才要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各行各业都有精英,这个概念是法国人发明的。在中国,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精英的方式,学而优则仕,这是根深蒂固的。但是考试好就应该接受精英教育,成为精英吗?未必是这样的,当前的考试主要是训练学生模仿,适合技能型的人才,但是学生高分低能的特点还是很普遍的,不见得顶级大学出来的学生就是精英。精英意味着一个群体,精英的边界是很模糊的。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有什么特质呢?他认为,从一个大学校长的角度来看,学生要有精深的学术、有强健的体魄、有积极的心境,学校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加强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胡校长认为,当前社会是比以前急功近利了,需要学生毕业出来就能立即干活,立即就业发挥作用。但是,优秀的大学不能为了适应社会的紧迫需求,就放弃对于优秀人才培养的坚守。优秀的大学要立足于长远,提高培养的质量。作为大学校长,确实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负有责任,但是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学生也需要进入社会、进入职场进行磨练,大学期间的训练很重要,工作以后的历练也必不可少。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吕雨欣整理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