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西工大的AR、陕师大的手书,盘点陕西今年的特色录取通知书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7-20 10:37:45 陕西 通知书 师大 特色

208坊

高校江湖中,校长们才拼完毕业演讲,就又到了录取通知书拼“颜值”的时候了。

近日,随着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工作的推进,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叩”开了各地考生的家门。在这场素未谋面的第一次接触中,不少高校开始在这薄薄的纸上做起了文章,试图通过别具新意的通知书,给学子们送上一份独特的“见面礼”。

作为高校云集的陕西,自然少不了“霸屏”的节奏,或“AR”或手写的通知书早已拨动了学子的心弦,看着这些别出心裁、极其走心的设计样式,羡慕的不少人直呼“让我再读一次大学吧”。今儿坊妹就跟大家聊聊陕西那些“会玩”的通知书。

高科技下的前沿气质

要说今年“最科技”的通知书,那必须是西北工业大学莫属。与往年不同的是,该校今年在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考生拿到通知书后,只需下载相关APP,扫描通知书正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

从外观上看,2017年西工大的录取通知书在腰封上多了一个二维码。扫码下载“西工大AR”,将手机对准通知书正面,普通的纸质通知书就变成了一个动态卷轴,西工大不同时期的校园风貌展现在眼前。当扫描通知书背面的“航空”“航天”“航海”3个标志时,栩栩如生的三维立体 运20飞机、长征火箭、航空母舰模型仿佛触手可得。配合着卡通形象“航小天”介绍学校“三航”的学科特色,一张简单的录取通知书展现出一个“魔法校园”。

西工大招生办副主任谢丹说:“新生录取通知书虽然只是一张纸,但精心嵌入的AR技术,是为了通过其展现一种前沿的气质、一种自豪的传递;精心编制校情校史及学科特色等主题内容,更是一种感情的投入、一种精神的传承及一种希望的寄托,将录取通知书衍生为学校为新生送去的专属礼物。”

墨香里的初心传承

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坊间被称为“最值得收藏”的通知书。自2007年起,每年西安暑气正盛的时日里,陕师大的老教授们都会为新生写毛笔通知书,翰墨书香里,为即将入学的新生送去最走心的入学礼物。

坊妹了解到,今年该校的手书工作从7月15日开始,邀请了杰出校友、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和2010级校友同20余位老教授一起动笔,将在10天内为4500余名新生书写毛笔通知书。在参与书写毛笔通知书的老师中,最年长的文占申教授已经85岁高龄,却仍然俯首在书案前为新生送去自己的心意。十分感动了有木有~

钟明善先生说:“用书法书写录取通知书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一门学术,也是一门艺术。师大这种手写录取通知书的举动是一件了不起的举动,是在用实际行动延续中华文化。”

坚守的十一年里,变化的是每一页纸左侧的姓名专业,不变的却是右侧“厚德 积学 励志 敦行”的校训与浅浅墨香里不变的情怀。

电波里的温柔密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而细品,却大有深意。坊妹注意到,录取通知书红底金字的配色寓意金榜题名,以摩斯电码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为主,配以卫星、雷达、计算机等符号,意在希望新生永远心怀党和国家,以科技强国民族振兴为己任,珍惜求学的美好时光,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风景。

你以为到这里就读懂了这所理工科高校的爱吗?还没完,在坊妹看来,更具心意的是一份信任与传承。要知道,这份通知书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名本科学生设计完成的。学校为了支持学生自主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已经连续三年请优秀学生设计团队设计本科录取通知书。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同时更展现了理工科院校的独特温柔。

高校“调皮”的背后,是大学之道

当然,“别人家的大学”还是少数,没拿到如此个性通知书的童鞋们也不要失望,毕竟各大高校的实力也不仅仅靠颜值。坊妹相信,每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肯定都自有其深意,无论是印着大写加粗的校训还是庄严的校徽,又或者是巍峨的校门,都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名片。

与十几年前千篇一律的“喜报”不同,现在的通知书同时也是各个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文科院校以墨宝彰显传承,理工科就靠科技、电波发射希望。随着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的“花样”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发现,记忆中庄严稳重的大学似乎“顽皮”了起来,但这样的画风,似乎更接地气,也更受追捧。

大概是从网友脑补清华北大“相爱相杀”开始,又或是复旦南开“强拉cp”,大学的官微们不再只是每日转发学校内外要闻的“机器人”,而是会卖萌打滚的“官微君”。画风突变的不仅“官微君”,从老师到校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网络语言,偶有新鲜词冒出,总有一批人捂着嘴巴惊讶——这还是原来的教授/校长吗?

其实坊妹以为,不论是造型各异的录取通知书,还是卖萌的官微,都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大学之大,有包容万象,以开放的胸怀去接受各种文化之意,无论是新科技,新语言还是传统文化,都是大学浓厚文化氛围的一部分。它可以是把智慧都藏于胡须的耄耋老人,是翻阅书卷引导前行的良师,也可以是成长路上砥砺前行的同伴。

未来,我们并不能保证现在学习的知识能否沿用到几十年后,但扣紧了时代发展脉搏的大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永远像一个年轻人一样,与时俱进地去学习、去适应、去引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8坊工作室 杨芝 王姿予)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