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访谈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访谈

多管齐下 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升级

来源:人民网2017-07-26 11:23:57 非公有制 经济

摘要:2017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做客人民网,以“多管齐下 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升级”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敬请关注!

访谈背景:
    
去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成果,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深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不同方面、多管齐下深入发展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创新地融入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观念?人民网邀请王钦敏为您解读。

访谈回放

主持人:
    去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阐述。这一论述对全国工商联的工作有哪些指导作用?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您眼中的新型政商关系是什么样的?

王钦敏: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从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成果,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深化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的最全面最系统阐述,对于推动改革开放、践行新发展理念、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3月9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讲话后,各地迅速掀起学习高潮,在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工商联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民营企业家深受总书记讲话鼓舞,表示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努力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工商联工作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总书记重要讲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出发,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赋予基本经济制度新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为促进两个健康给予了理论指导,给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吃了定心丸。二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直面制约两个健康的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务实有效举措,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为促进两个健康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常态下民营企业提振信心、争取更大作为吹响了集结号。三是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阐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制定与政策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政与商这四对关系,既讲清了怎么看,又讲明了怎么办,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为促进两个健康提供了行动遵循,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指南针。 
    
总书记以中国哲学特有的大道至简和深深根植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把新型政商关系精辟而深刻地概括为“亲”“清”两字,提供了政商交往的新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腐败蔓延态势得到遏制,不少官商勾结的腐败分子和不法商人受到法律制裁,有力推进了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目前“清”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亲”的氛围不断增强,政商交往的新风尚、新气象正在形成。但是,受体制机制、发展程度、能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党政干部还有“不作为”、“不会为”的现象,不少企业反映“办事难”、“管的多”依然存在,政企交往的规定不细、渠道不是很畅通,个别领域和地方还有权钱交易和“吃拿卡要”现象,有些企业出资人存在“信权信钱不信法”的观念。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涉及政府与市场、权力与资本、党政干部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影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要把“亲”“清”作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标尺。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把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勤政为民、清廉为官的行为准则。二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投融资、财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消除隐性权力,规范显性权力,减少寻租空间,提高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投资安全感和办事便捷感。三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法律法规,确保政商关系健康发展。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抓好落实;尽快制定使自由裁量权宽窄有度、便于实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规范选择性条款和授权条款,公开裁量标准,增加司法执法透明度。四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政商沟通机制,促进政商双方“亲”“清”交往。各级党委政府应建立覆盖面广、互动经常的政商沟通机制,探索建立党委政府与商会、企业沟通联系机制,健全企业诉求收集、处理、督办、反馈制度,使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反映问题、解决困难有途径。五要继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家守法诚信。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持续深化以“守法诚信、坚定信心”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政商关系反面案例剖析和警示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守法最安全,守法是对企业和企业家最有效的保护,自觉抵制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做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积极推进者和实践者。

主持人:
    2016 年,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仅比上年名义增长 3.2%(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3.8%),出现了增速的大幅下滑。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指出了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政府对社会领域投资一方面管得太多太严,另一方面一些该管的没有管到位。”对此,您如何理解?您认为民间投资放缓的问题出在哪儿?

王钦敏:
    2016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李克强总理指出了政府在服务管理民间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落实落细落地难。一些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协同、不连续,政策“最后一公里”和“中梗阻”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市场准入和资源配置不公平。政府对民营企业进入大多数行业是鼓励的,但在操作层面,民营企业遭遇隐性歧视,遭遇行业垄断,欲进无门。三是简政放权仍然不到位。一些行政审批仍存在手续繁、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各种收费名目仍然不少,并且费用高,随意性大。四是政商关系还未理顺。一些党政干部避商、远商、拒商,有的“怕”字当头不敢为,有的能力不足不会为,有的规则不清不能为,存在懒政、庸政、怠政现象。
    
导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既有经济原因,也有非经济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政策执行原因;既有客观环境原因,也有主观认识原因。从企业自身角度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信心不足。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影响,行业和企业分化不断加剧,普遍出现盈利水平降低,市场预期不稳。再加上转型升级困难,许多民营企业同时遭遇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和转型的“火山”,发展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强。二是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税费负担依然较重,银行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抽贷、压贷、断贷的问题突出,企业融资难而贵,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三是投资安全感不高。社会偏见和歧视依然存在,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产权地位不平等,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假冒伪劣、侵犯财产权、新官不理前政等现象时有发生,民营企业投资、创新顾虑较多。

主持人:
    同时,李克强总理还在会议中进行了全新部署:“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社会领域。”对于激活民间投资活力,您有何良方?全国工商联将会展开哪些相关工作?

王钦敏:
    政府历来重视民间投资,2010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务院还于2016年上半年部署开展了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和第三方评估,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投资。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必将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从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来看,有关部门还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加大力度。
    
一是进一步提高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认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稳定预期、坚定信心,对民营经济发展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落实。
    
二是切实抓好政策落细落地。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多设路标少设路障,解决不配套、不协同、不实在等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立法,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清理歧视性准入门槛,破除行政、行业垄断,使民间资本真正成为PPP项目的实施主体。
    
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金融服务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快金融领域改革步伐,加大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对民营企业抽贷、压贷、断贷和高息过桥等突出问题,开展金融服务整治行动,下大力气优化金融环境。
    
四是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舆论环境。加大主流媒体对民营企业攻坚克难、转型升级、创业创新、履行社会责任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助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国工商联2017年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二是聚焦守法诚信,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觉以“亲”“清”为标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广泛开展法律“三进”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推动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覆盖面广的政企沟通渠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护产权的意见,广泛了解并反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意见诉求,建立健全维权援助机制。
    
三是围绕坚定信心,促进实体经济提质降本增效。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重点调研,深入了解降成本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民营企业依靠创新提质增效、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的经验做法,提出意见建议。召开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视频会,引导民营企业合法诚信经营、避免恶性竞争、防范风险。继续举办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训班。做好PPP项目推介工作,促进民间投资。积极推动军民融合,联合举办第三届军民融合成果展和高层论坛、第二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主持人:
    知识产权保护是近年来民营企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有什么对策建议?

王钦敏: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转变。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法院、检察、公安等部门联合的司法保护体系初步形成,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初步建立、行政保护进一步加强。但是,社会上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仍然易发多发,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一是举证难。企业遭遇知识产权侵权时,无论是向行政机关举报投诉,还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大多需要权利人自行举证,往往遭遇证据难采集、取证风险大、证据难保全的问题。二是认定难。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性强,导致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有很大隐蔽性,认定侵权事实、侵权行为和侵权损失都很难。三是周期长。企业打专利侵权官司,常常会陷入“诉讼-无效-诉讼”的循环。四是赔偿低。由于举证难,技术问题鉴定难,价值评定难,大多数企业都感到知识产权维权得不偿失,与研发投入、预期盈利、维权费用等相比,即使维权成功,也不过是一桩“亏本买卖”,企业戏称为“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做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是国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牵头统筹规划和协调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要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统筹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进程,建立公平合理的损害赔偿制度和对恶意侵权、多次故意侵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三是要深化司法为主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设立国家级知识产权高级法院,增设地区性知识产权法院,逐步扩大知识产权法院案件受理范围。四是要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综合执法,探索整合专利、商标和版权等行政执法力量,破解“九龙治水”局面,有效发挥基层行政管理部门在专利市场监管方面的作用。五是要积极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吸引社会资本建设一批市场化服务平台,为知识产权信息发布、评估交易提供高效服务。六是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建立由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构、中介机构、行业组织参加的面向企业的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主持人:
    从2015年9月开始,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联合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这一行动目前成效如何?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发挥了哪些作用?

王钦敏:
    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联合开展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是参与国家脱贫攻坚计划、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举措。截至2016年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已有2.65万家,精准帮扶到388.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涉及2.46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2.1万个);产业扶贫投入382.52亿元,公益扶贫投入82.98亿元,安置就业30.76万人,技能培训31.63万人。
    
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强化理想信念的具体实践活动,是履行社会责任、践行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的重要体现,充分展现民营企业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精准扶贫行动的生力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目前,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结合自身优势和扶贫对象的实际,运用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既有整县推进、整乡推进、包村推进,也有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一业带多村。在产业扶贫上,探索了土地集约提升型、能人大户带动型、金融机构助推型等多种方式;在就业扶贫上,采取了定向招工、订单培训、基地吸纳等多种方式;在公益扶贫上,实践了资产收益扶贫等新模式。在帮扶贫困人口、助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参与行动的企业家既作出了贡献,也接受了教育。

主持人:
    最后,对于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您有哪些期待?

王钦敏:
    我国是工业大国,经济总量处于世界前列,但远远不是工业强国,很多产业、产品处于中低端,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推动增长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生产率提升。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点多面广,是转型升级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全国工商联非常关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去年上半年专门组织了制造业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调研,目的是引导和服务制造业民营企业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大势,积极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创新驱动和两化融合,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调研中看到,当前不少制造业民营企业正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办法和路径,从供给侧入手破解市场需求疲软的瓶颈。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说:一是要致力于技术创新,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努力研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辟新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转变。二是要主动适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带来的变革,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广泛应用“机器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制造模式的智能化。三是要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品牌作为命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机遇。四是要强化标准意识,实现从行业标准追赶者到标准制定者转变,努力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五是要树立人才强企意识,将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在广聚人才、用好人才、成就人才方面下更大功夫。六是要适应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投身低碳循环和环保产业发展,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制造,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七是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并购引入先进技术和国际标准,不断改进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期待更多民营企业能够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通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朱浩铨)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