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林肯公园主唱切斯特·贝宁顿:安慰了无数歌迷他却如此痛苦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7-07-28 11:30:04 林肯公园 音乐 精神

 7月21日,又一个猝不及防的黑色星期五。切斯特·贝宁顿(ChesterBennington),林肯公园(LinkinPark,以下简称“LP”)乐队的主唱和灵魂,于美国当地时间7月20日清晨在家中毫无征兆地自缢身亡,年仅41岁。

从皇后乐队的弗雷迪·默丘里、涅槃乐队的柯特·科本,再到今天LP的切斯特·贝宁顿,主唱的意外离世似乎已经成为了摇滚天团们无法摆脱的梦魇。而且最令乐迷们难以释怀的是,弗雷迪·默丘里那华丽的高音,柯特·科本那颓废的烟熏嗓儿,以及切斯特·贝宁顿那几乎令人窒息的暴力嘶吼,这些乐队领军人物在音乐层面的无可替代性使得这些享誉世界的乐团都不得不面临停滞或解散的命运。

皇后乐队在弗雷迪·默丘里1991年因病去世后基本属于半退休状态,直至近两年在拥有得天独厚嗓音条件的“美国偶像”亚当·兰伯特的突然崛起之后,双方的“跨界”合作才使得这支老牌摇滚乐队得以重获新生。在主唱柯特·科本饮弹自尽之后,涅槃乐队就地解散,鼓手戴夫·格罗尔“另起炉灶”创建了另一支摇滚乐队FooFighters。如今,切斯特·贝宁顿的突然离世不仅让全世界乐迷一片哀叹,也迫使已成军21载、自首专发布以来毫无人员变更的LP走到了十字路口:乐队会解散吗?还是会寻找新的主唱?谁又能替代切斯特在乐队中的位置,替代他在歌迷心中的地位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般在所有LP乐迷脑中回想。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未来发生什么,世间再无那个我们挚爱的、以暴力嘶吼为标签的鼎盛LP。

LP脱颖而出的千禧年前后,正处于欧美乐坛一种从重金属音乐分支出来的新兴音乐类型新金属(Nu-Metal)大热之时。在林肯公园于2000年推出其处子专辑《HybridTheory》之前,创作《碟中谍2》主题曲的软饼干乐队(LimpBizkit)和科恩乐队(Korn)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而P.O.D.、Godsmack、PapaRoach等新金属乐队在千禧年前后如雨后春笋般地集体爆发,将新金属正式从小众推向主流市场。客观地说,LP首专《HybridTheory》是在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状态下推出的。时至今日,17年过去了,上述新金属乐队绝大多数早已销声匿迹,只有科恩乐队近期还推出了新专,但其影响力显然早已无法和享誉世界的后辈LP相比拟。能够将兼顾说唱与重金属的“小众非主流”摇滚乐队凭借七张录音室专辑、两张混音专辑、五张现场录音和其他包括采样专辑和电影原声等唱片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出令人咋舌的7000万张唱片销量;坐拥两座格莱美、一举成为今日在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摇滚天团;乐队的旗手和灵魂人物切斯特·贝宁顿居功至伟。因此,讨论他如何伟大并无意义。历史,会留给他和他的LP应有的位置。

对于国内很多LP的乐迷而言,演唱《变形金刚》系列影片前三部的主题曲是真正让他们爱上这支美国乐队的契机。诚然,国内庞大的变形金刚市场和80后一代普遍的“变形金刚情结”使得LP在国内的迅速蹿红提供了绝佳的平台。然而,让他们的音乐迅速被国人接受的另一大原因不仅源于其多元化的背景和亚裔色彩(另一位主唱麦克·信田MikeShinoda为日裔美国人,乐队的DJ约瑟夫·韩JoeHahn为韩裔美国人),更多的认同感源自乐队所谱写的词曲旋律。很多长辈认为摇滚乐是消极的,充斥着负面和焦躁情绪的,但LP是个太特殊的例外。六个年纪相近志趣相投的音乐人不仅有着摇滚乐队中鲜有的团结,在生活当中零绯闻零负面新闻,且他们所演唱的积极向上的“另类”摇滚与那些歌词中宣扬颓废黑暗的乐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们的歌曲虽充斥着爆裂的鼓点,刺耳的扫弦和声嘶力竭的咆哮,却鲜有脏字。切斯特和麦克两位主唱所歌唱的内容除了在诉说生活中的无奈和不满之外,充斥着励志的心态和不屈的精神,鼓励逆境中的崛起和颓废后的涅槃。正因如此,切斯特·贝宁顿的轻生才更令乐迷们痛心疾首。我们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看上去乐观坚强、热爱音乐的切斯特竟用一条皮带结束了自己的黄金岁月。那些带给无数乐迷慰藉与勇气的歌声,那一句句充满正能量的歌词,竟出自一位如此痛苦地活在世上的歌者,想想都觉得心碎。

亲历了2007年上海和2015年北京的LP世界巡演,现场零距离感受到了切斯特那“既不科学也不现实”的声线。他那带着巨大穿透力的嘶吼带有一种胜过无数谩骂的气势如虹。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多少场巡演喊下来,切斯特的声线永远听起来像放CD原声,既不破音也不跑音。既能在《GivenUp》中吼出撕心裂肺的17秒不间断咆哮,也能清唱起柔到醉人心脾的《Crawling》和《OneMoreLight》。聆听切斯特·贝宁顿那撕心裂肺的咆哮,对于处于躁动青春期的少年不仅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更是一种面对未知人生惶恐不安的呐喊。心情低落时,激昂躁动的《InThe End》、《Given Up》、《BleedItOut》和《Faint》是恒久不变的选择;需要鼓足勇气向前时,《Iridescent》、《ShadowOfTheDay》、《LeaveOutAllTheRest》、《BattleSymphony》这些略微舒缓的歌曲则能带给乐迷们源源不断的能量。在LP全球巡演中屡见不鲜的全场大合唱,无数次印证了音乐那超越种族、语种和国界的力量。台下乐迷不仅唱出了自身对乐队的痴狂,也在喊出自己一去不返的不羁青春。现如今斯人已逝,我们的摇滚青春也自此跟随着切斯特的歌声深埋心底。

对于切斯特的死因,一时间众说纷纭。最普遍的说法是源于他的好友克里斯·康奈尔(ChrisCornell)在2月前的自杀给予他巨大打击(切斯特自杀的7月20日也是克里斯的生日),以及他在童年时受虐的心理阴影。假设这两种说法成立,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切斯特在好友克里斯·康奈尔葬礼上唱响的由去年离世的莱昂纳德·科恩所作名曲《Hallelujah》和在吉米·坎摩尔秀的新专发布会上为怀念挚友而临时更改曲目所唱的《OneMoreLight》听起来是那样痛彻心扉;连17年来他每每唱起的首专经典《Crawling》都是那样的情真意切,因为那是他自己最真实的写照。切斯特的轻生并非没有征兆,他曾在采访中谈到,“我有时候觉得生命很艰难,有时很好但大部分的时候我感觉非常辛苦。我感觉自己被困在不断循环的相同境遇中。我总在想,该如何结束这一切……如果我今天和大家一起相处我会感觉很好,但我如果自己独处,那我的感觉糟透了……”或许直到他决定轻生的那一刻,他儿时的梦魇都挥之不去。若真如此,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自切斯特去世后,他生前的居所已经被乐迷的鲜花蜡烛所包围。再次打开乐队的官网主页,一张切斯特赤膊上阵背对镜头被乐迷团团包围、身处宛如银河系中星光璀璨的演唱会现场正在动情献唱的照片已成为了官网的唯一背景。没有一句悼词,这张无言的照片胜过乐迷心中的千言万语。41岁的切斯特·贝宁顿,当天堂需要响彻夜空的嘶吼,他便如夜空的流星般逝去了。他留下了无数首载入摇滚乐史册的经典曲目,却带走了全球数千万粉丝心中难以磨灭的青春回忆。再回放乐队七年前的专辑《AThousand Suns》中的《Waiting ForTheEnd》,或许切斯特那时已经唱出了自己的遗言:“等待结局的降临,祈祷我还能站起来。这并不是我所计划的,已经超出了我的掌控……我唯一想做的就是用现有的生命换取崭新的开始,为我尚未得到的一切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朱浩铨)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