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怀念申泮文,怀念一种逝去的大学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7-28 13:58:28 精神 大学 申泮文

人物

图片7

十多年前,在南开大学的校园里,你可能会不期而遇一位“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的90岁单车骑士。他就是南开大学终身教授、我国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申泮文先生。那时,他还亲自为南开大学化学院本科生上双语基础化学课,所以会经常骑着自行车穿行校园,风驰电掣,成为南开大学的一道风景。

然而,7月4日,101岁的申泮文在天津辞世,这令人景仰的形象遂成绝响。101岁的人生,有近70年站在讲台上。他创造了“中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纪录,留给后人70余卷册、4000多万字的著译作品,以及无尽的怀念。

图片8

他是南开所有学生的老师

我知道申泮文先生,要大大早于见到他,中学时代就久仰其声名。上世纪80年代的南开大学化学系,有三位中科院院士(那时称作学部委员),在全国的大学中备受瞩目,申先生是其中之一。我最后决定报考南开也受了这方面的影响。尽管后来成为一名文科生,并没有去学化学。

与化学无缘,但与申泮文先生有缘。入南开不久,我就见到了申先生本人,有幸听到一场他的讲座,关于南开和西南联大的校史。后来渐渐得知,其实想见到这样一位“大人物”一点也不难:他不仅长期为化学系的本科生上课,还经常应邀为各系同学讲校史、讲老校长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每逢“七七事变”纪念日前后,在南开大中路的树林边,你都会看到老先生用自己珍藏的历史照片做成展板,偶尔还亲自为观众讲解。南开遭逢日军轰炸,以及南开人不屈压力,展开各种斗争,在艰难中南迁长沙、昆明,与北大、清华共同组成西南联大开创了世界教育史上奇迹的故事,由他本人娓娓道来。

同学们喜欢这位有性格、有特点的教授。对别的先生,我们通常都会说是某某系某某学科的教授,但对申先生,大家都觉得他是南开所有学生的老师。很多年没见,但他银白的头发,坚毅的面容,经常还会浮现到脑际。申泮文教授在讲课或演讲中,经常与同学们互动,有问必答,有惑必解,几乎满足了我们这些当年的年轻学子对于大学教授的所有想象。他说:“我不喜欢那种鸦雀无声的课堂。”

作为南开的后学,我至今还记得,他在91岁时,开通了个人博客。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当时国内最高龄的博主。印象中,他对有见地的留言几乎有言必复。申泮文说,一个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实现与人生主旨的有效链接。他觉得,博客是他延伸出去的黑板。

自称“南开土货”,却“用活了化学的三驾马车”

申泮文在化学研究和教育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编写出我国大学化学第一部中文教材;第一个引进美国化学科技出版物;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由于他贡献给国家的专利,天津的镍氢电池产量占世界市场的20%);第一个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部多媒体化学教科书软件;最早开展金属氢化物化学研究……他甚至还是第一个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出国留学的中科院院士,自称“南开土货”。

但是,他的外语却是公认的好,英语、德语、俄语都完全可以作为工作语言,而且,追踪国际最新科研成果、使用最新科技手段的意识一点也不比留过洋的人差,追求创新、不畏困难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他在快80岁的时候,购置了一台286电脑,跟年轻人一起学习编程,并发起组建了南开化学软件学会。他说,比尔·盖茨有微软micrsoft,我有化软chemisoft。之后,申泮文又在全国最早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化学界同行由衷赞叹:“实验、理论、计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三驾马车。”

图片9

申先生对于学术和科研领域带有趋势性的东西有一种近乎直觉的准确把握能力。这一点所有人都服气。申先生在研究领域不断领先创新,显然得益于此。同时,他还十分善于为同行和他的学生们指明方向,每次谈话,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申泮文先生的这种风格,不仅南开的青年教师和学子受益良多,甚至惠及全国的化学教学科研领域。八十年代初期,他在南开举办了全国大学化学师资培训班,先后有各大学青年教师数百人前来学习。对此后数十年全国化学人才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人成为各大学化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与他保持着长期的联系。

尽管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却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对于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他感触很深,认为这会产生很大弊端,从根基上动摇科学研究的后续能力,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加以改变。

申先生知行合一,无论科研任务多忙,他都始终坚守七尺讲台。上申泮文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他语言幽默,激情四溢,能把生涩的化学知识与原理讲得通俗易懂趣味横生,每次都吸引很多人来听,所以他的课全部都安排在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他声音洪亮,即使不用话筒,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能听得清清楚楚。90多岁时,依然如此。101岁的人生,有近70年站在讲台上。因此,他也创造了一个纪录——中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他喜欢在课堂上跟同学发生“化学反应”。

“南开土货”申泮文不仅教学严谨,而且有着英国绅士般的风度。他的课堂,为了体现尊重女士的国际惯例,一直保持着前三排留给女生的习惯。后来这成为南开化学系的传统,其他上大课的老师把这一习惯沿袭了下来。“申先生在授课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从来都是站着给学生们上课,从来都是穿着整齐一丝不苟。”他的学生、如今已退休的车云霞教授对此记忆犹新。一年夏天,课前突然天黑如夜,暴雨瓢泼。有些学生都没能赶来上课,他却准时手擎雨伞出现在了教室门口,半个身子湿透。同学们眼前一亮,掌声如雷。

大学教育要养成浩然之气

申泮文不仅是南开的风景,还被称为“南开精神”的象征。

他十分推崇创校校长张伯苓先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并长期付诸实践。这八个字的南开校训,告诉人们,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只有德才兼备,才是赋予大学长久创造力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日新月异。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字的解释,申先生一下子就能讲整整半天,而且逻辑严密,举例生动。重要的是,他还能够常讲常新,让人听过还想再听。因此,南开各系经常请他去讲南开的精神与历史。对此,他也很少拒绝。如果时间安排靠近,他会建议找个大点的地方,大家一起来听。

他认为一个大学,不仅是要传授知识,培养探究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精神,养成一种浩然之气。知识会不断翻新,但精神却可以成为一种人文的底蕴和血脉的渊源,积淀为大学和人生最可贵的力量。

图片10

生前,申泮文曾经给自己的职业做了一个排序: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是翻译家,最后才是科学家。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77岁那年,申泮文罹患胃癌,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器官。他不仅没有被击倒,之后的人生继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因为教学成果突出,申泮文曾连续三届(2001、2005、2009)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所讲授和重点改革的化学课程《化学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个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申泮文一生勇于创新,如同他对化学这门古老学科的理解:“没有一门科学能像化学这样创造出新的物质,所以化学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科学。”与此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基础和传统,他认为南开和西南联大在教育史上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树立了真正的大学精神,给今天的教育开辟了很好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南开和联大的老教授、名教授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这种情况在国际知名大学其实比较普遍,只是国内越来越稀有。在他看来,老教授、名教授上课,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传达一种气质。那是一种渗入骨髓的对真理的思辨与追求,是智慧的闪光,具有迷人的魅力,会对青年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希望南开能够保持这个传统,各个大学也能够理解这个传统,大家一起把它发扬光大。

这让我想到他的名字,申泮文这三个字是他小学的语文老师帮忙取的,意源于“入泮学文”。泮水是古代鲁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在河洲岛上建有学宫。由此后世学宫前也都辟有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水或泮池,泮水也因之成为教育或学校的代名词。近代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在致友人的信中有“执经庠序,思乐泮水”之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申泮文先生显然是以教育为乐的。这个名字对于他还真是贴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工作室 王洪波)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