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陈颉:相信信仰的力量

来源:中国网2017-08-10 10:47:45 力量 陈颉

“如果当初走上了歌唱家的道路,那会是怎么一种人生呢?”这位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华人教授、科学家眯着眼想了一会说:“从近年来参加中国好声音的这些歌手的表现来看,我估计是没什么机会”,他顿了一顿又说:“我现在的研究领域都与缜密的逻辑密不可分,但是音乐让我有了自由的思维空间,成为抒发情思、放松自己的途径,事实上,我的很多重要决定都是在弹钢琴的时候做出的”。

与人们对科学家和教授刻板、严肃的印象不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工程系教授、华人科学家陈颉自认为自己是靠说话吃饭的人,对于外界公认的他在科研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跨界科研的成果,他也只是认为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已。

就是这些他认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使他2014年晋升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6 年晋升为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简称 IEEE)院士 (Fellow),这是国际 IEEE 领域的最高褒奖之一,他主持研发的多种项目也开始在世界各地落户,造福广大的普通民众。

从音乐梦到科学梦

“文革”期间,陈颉的父母被双双下放,陈颉被送到外婆家,离开父母生活的难过很快就被另一种快乐所代替,那就是唱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选段,陈颉在不同场合表演从不怯场,在上海市东中学求学期间,陈颉常在 歌咏比赛上担任学校合唱团的男生领唱,一有空就跑到琴房去练歌。

正是这段经历培养了陈颉对音乐的喜欢,他喜欢唱歌,喜欢弹钢琴时的那种忘我和奔放,喜欢那种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滋养,喜欢验证的理性思维和空灵的艺术想象在自己身上和谐结合的奇妙感觉——甚至他一度认真地备考上海音乐学院。只是 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 怕”的年代,父母不允许陈颉学音乐, 高考前夕,在做了激烈的内心斗争后,陈颉终于还是遵从父母的意见,报考了复旦大学并一直在复旦念完硕士。到美国读书时,陈颉为自己置办 的第一个大件物品便是一架电子钢琴, 虽多次搬家,这架钢琴却一直陪伴他。“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是跨国界、超时空的,可以沟通灵魂、唤醒记忆。人们在听音乐时,实际上想到的是自己回忆当我听到《我的祖国》时,就会想起我们美丽的国家和可爱的人们。”陈颉如今每周上一堂钢琴课, 且坚持每天练琴。“我喜欢弹钢琴时 的那种忘我和奔放,喜欢那种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滋养,喜欢体验理性思维和艺术想象相结合的奇妙感觉。”在音乐的世界里,理性和浪漫完美结合, 情绪在此宣泄,灵感由此迸发,困惑得到疏散,对陈颉来说,很多重要决定就是在那时做出,他的人生亦在音乐中得到升华。

音乐也让陈颉的思乡之情得到纾 解。陈颉大学毕业时,费翔在央视唱火了两首歌,《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陈颉十分喜欢,常常翻唱。出国多年,《故乡的云》歌词更贴近陈颉离乡背井的心境,每每唱起,常至眼泪潸潸。陈颉希望有一天可以在海外华人的聚会上自弹自唱。

勤奋比聪明更重要

几十年辗转国内国外、业界学界, 陈颉深知,人生是长跑而不是冲刺, 考验的正是勤奋与耐力。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陈颉认为在学术界可以推迟十年,“多数人读完 博士都已年近三十,所以要‘四十而立’,我也是在四十岁才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

“大学四年我从来都不是成绩好的学生,我只能算是勤奋的学生。”陈颉在复旦电子工程系微电子专业就读时担任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和系里的团委 组织委员。“当时班主任喜欢把考试成绩单拿到学生宿舍,但我既不想看到别人的成绩,更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成绩。”陈颉笑道,“因为考进复旦的都是全国各省市的学习尖子,不是猛龙不过江,大家都有两下子。”大二时,陈颉和身边一位要好同学修《热力学和统计物理》,陈颉每次早上起来去上课,但要好同学喜欢睡懒觉,陈颉拿笔记给要好同学参考,结果那位同学通过自学就可以拿A,而陈颉颉再努力也只能拿B,这让陈颉见识了什么叫“聪明”,但他坚信勤奋自勉可以扭转这一局面。

为了证明自己,陈颉决定考研并开始自我奋斗。为了抢到自习教室,他每天一下课就去教室占座位。“夏天教室里蚊子很多,我就拿一盆冷水,把脚泡在水里面。冬天教室太冷,我就裹上很厚的军棉大衣看书。”陈颉就这样熬过酷暑严寒, 他唯一的娱乐是午饭后收听电台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临近年关, 同学都回家了,陈颉给家里打电话, 说等年三十再回家。“快过年的时候学校真冷清,我是一个爱热闹的人, 听着外面的鞭炮声心里痒痒的。”但陈颉还是撑到腊月二十八才收工回家,大年初三又回到了学校。

坚信以勤补拙的陈颉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很多放出豪言的同学都没有考上,但我考上了,老师同学都感到意外。”考取研究生,让陈颉一扫本科以来的不自信,并更加明确了自己的长处:“我并不聪明,但我有强大的毅力和稳定的情商。一旦目标确立,我就会全力以赴,用后天的努 力一点点去弥补。”

硕士三年,陈颉的勤奋获得认可, 毕业时,老师希望成绩优异的他留校继续攻读,但陈颉还是想出去看看, 申请到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在美国的课业开始后,陈颉的最大难题是语言关。第一次上“固态物理”课, 陈颉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更糟糕的是他连同学的提问都听得一头雾 水。课毕,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让 大“show something”。 陈颉依言画了一个图交了上去,结果得了零分。 老师告诉颉,“show”也有“prove” (证明)的意思,这道题是要证明而不仅仅是画一个图那么简单。在日复一日的勤勉努力中,语言障碍逐渐被扫除。期末,陈颉在这门课上得了A。 陈颉不再对学业犯怵,复旦七年的培养让他打下了扎实、甚至领先于美国学生的专业基础。短暂的适应期过后,陈颉在学业上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信仰的力量

到美国三个月后,一场车祸,令陈颉差点跟这个世界“say bye-bye”,但是也收获了重要的信仰。

那是陈颉刚到美国的第一个春假, 他想利用春假好好工作。因为步行到 校园要半个小时,陈颉就借室友捡来 的旧自行车一用。到了晚上六点多, 天色已晚,陈颉骑车回家,骑到一个 下坡,被一辆汽车从背后狠狠地撞飞 到了电线杆上,当场就昏过去了。等陈颉醒来时发现面前蹲着撞人的那个小伙子,陈颉说了一句:“天哪,发生什么事了?”就又昏过去了。后来陈颉是被救护车上的警笛唤醒的,他发现自己满脸是血,“警察拧了我一把, 一阵阵剧痛袭来,我才惊觉自己并不是在做梦,是真的遇到车祸了。”因为听说医疗费用特别昂贵,休息包扎完毕,陈颉便不顾警察和医生的劝阻,没有做进一步检查, 坚持出院。

在最深的绝望里,陈颉曾自我怀疑,想过放弃,还好这一路有友谊,也有了信仰。 在车祸养伤期间,陈颉不会开车,只能求助朋友,也因此结识了很多美 国本地的朋友,他们大都是教会的。 慢慢地,陈颉在美国安顿,也安心下来。“人活着不能没有信仰和敬畏。科学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信仰,信仰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就像他自己说的:“追寻着爱的足迹,向着标杆勇往直前。”经过一次次的磨难,陈颉确认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没有比这更踏实和幸福的事情了。

正是尝到了信仰的力量,陈颉在复旦招收博士后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应聘者要读过哲学,读过论语。而之所以这样要求“我希望能找到素质较高的博士后,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能够对论语有研究,这本身也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实际上,陈颉的学术方向从通讯向生物医用电子的转变也具有一些偶然性和启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颉想参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会议, 一位学生告诉陈颉,他可以用他私人的直升飞机载陈颉去开会。当时陈颉很诧异这位学生的富有。这位学生告诉陈颉,他是微软的第18号雇员,虽然很富有但是罹患癌症,他希望和陈 颉一起开展癌症方面的研究,并建议陈颉选修医学院“免疫学”课程。当陈颉坐在课堂看到抗体如何捕捉病毒、 但又不攻击自生细胞时,他被抗体的“敏锐和聪颖”深深地迷住了。“我开始旁听医学院课程,并组织了基因信号处理国际会议。”DNA的四种编码:A,T,C 和 G,很像数字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码,是否可以把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结合?陈颉眼前一亮,在下一波巨浪面前,陈颉举起冲浪板, 准备迎头赶上。

融合的成果

2005年,陈颉获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新成立了国家纳米技术研究所, 拥有世界级的生物医学纳米技术研究设施,他为此心动不已,举家从美国搬迁至加拿大。

初到阿尔伯塔大学报道,陈颉结识了曾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牙医的一位同事, 本是隔行如隔山的两人一拍即合。经过一年努力,陈颉与另一位科学家共同设计用以刺激牙组织再生的超生波发生器获各类媒体报道,《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还将该技术列为加拿大2006年度重点生物医学突破。

除了超声波研究外,陈颉也一直没有忘记那位有私人飞机的布朗大学学生对癌症研究的期盼。2008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的“葡萄糖包裹金纳米颗粒应用于靶向癌症治理”获得IEEE/NIH 国际学术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陈颉团队因此在2013 年获得国际同步放射协会最佳论文展示奖。该成果也申请了美国专利。

如今,陈颉与上海、昆明、海南、成都等地的科研机构和医疗专家一起,探讨将他的多项世界领先技术进行实用转化,造福于培养他成长的故土。他的专利涉及肺癌及直肠癌快速检测,老年痴呆防治,纳米科技等多个高精尖领域,他希望通过他的技术专利,为国家布局精准医疗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民众造福。

在交流中,陈颉反复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多学科交流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微电子今后要和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相结合。”高考时,陈颉同时填报了电子工程系和生物系。如今,遥想当初这份志愿单,陈颉觉得一切巧合得刚刚好。

 

(责任编辑:白一鸣)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