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旅游

翁丁:这个奇异部落还有哪些“惊魂”之事

来源:民生网2017-08-31 10:00:49 翁丁 金台西游 嘻游记

摘要:沧源的佤文化精华可在“翁丁大寨”见到。

云南省临沧市的沧源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是著名的佤乡。踏上中缅边境沧源这片土地后,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然原生态,如果没有亲身去过沧源,很难想象在国境之内,竟然还有着这么一个原始又独特的地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将沧源县的翁丁大寨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也是2014年评出的“云南最美观景拍摄点”首批20个入围地点之一,魅力可见一斑。

从县城驱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山上俯视山谷,早晨的阳光照耀出温暖祥和的无际云霭,可以看到云海在你脚下翻腾,村镇、道路和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沧源的佤文化精华可在“翁丁大寨”见到。翁丁距离沧源县城30多公里,50分钟车程可到,村民全部是佤族。佤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佤族在古语当中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村寨多借山势而建。

翁丁整个村寨保护非常完好,这里有佤族村寨的各种传统元素,寨门、寨桩、撒拉房、打歌场、祭祀房、木鼓房、人头桩、牛头桩等,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原始部落气息。从公路拐入一条土路,就看到村寨的寨门。道路两边竖有很多的木桩,木桩上挂着牛头,牛头上青苔斑驳,给人古朴神秘的感觉。

佤族的图腾是牛,从进入村寨开始,就可以重要的建筑墙上看到挂着的硕大牛头骨。以前挂牛头骨是财富的象征。翁丁村的广场上,有佤王府、木鼓房等主要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项目”中修缮建造的。

佤族常用煮茶和奉酒迎接客人。佤族喝茶、喝酒前先“滴茶”,其意是敬神送鬼,对鬼神说:有茶有酒,我不敢先喝,你们喝了我再喝。我来到佤王府中小坐,村里的老人为我倒茶,在房子外面可以看到正在晾晒的茶叶。在村子的中心位置是翁丁的寨桩。寨桩由三个木柱组成,不同村寨的寨桩样子都有区别,寨桩具体每个部位都有特殊含义。

翁丁有两个观景台,一个在神树林附近,一个在南面的高坡上。观看翁丁村的全景,这两个观景台位置最好。不过有时登楼会被村里老人索要小费,建议早上或傍晚去,因为游客少,没有人收费,可以自由上去参观。当村寨傍晚或清晨,炊烟升起的时候光影特别好,因为村寨四周被很多高大树木围着,阳光从树木的间隙射到村寨里,构成了炊烟袅袅,光线斜射的美妙场景,傍晚和早晨各有各的魅力。

佤族的传统建筑是干栏式的,比对历史老照片,现在翁丁的茅草屋和以前一模一样。这里的房屋是木质屋架,里面用木板和竹席搭建,有防水处理的厚厚茅草,房屋下部用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上面才是居住的。看早年清代和民国时期佤族老照片,看到原先村寨的防御体系非常严密,就连寨门前都是荆棘满布,外敌是无法越过寨墙。

现代佤族村寨已经远离了部落互相猎头和攻伐的原始时代,原来的堡垒式村寨,已变为被参天大树包围和掩映。佤族的茅草屋建筑规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屋顶很矮的单层椭圆型屋,一种是上下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畜居的房子。新婚的夫妻是要住单层的草房,不管多么有富有,都必须住满3年以后才能搬到两层楼的房子里。

佤族人非常好客,如果主人外出或不方便接待外客,会在屋子门上插上绿叶树枝。除了插树枝的房子外,其他的民居建筑外来的客人都可以进入拜访。村寨里有撒拉房,外形是一个简易的亭子,这是佤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地方,佤族将谈恋爱俗称为“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会从女孩住的房间窗口扔进去,如果姑娘没有反扔出来,或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

在村寨西面的鬼林里,有墓地和早先人头桩,大树上挂满牛头骨,尤其是雨后和晚上是特别的阴森。初来这里,有种诡异的气氛,盘根错节的树根景象特别,巨大的树冠将阳光挡住,有丝寒意,远处可以看到一些竖立的人头桩,我只能壮着胆子走过去看。 以前的佤族人相信,外来人的头砍下来,血流到自家的土地上,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当地导游半开玩笑地和我们说,之前佤族的猎头是要进行选择的,多选皮肤白、有大胡子的人,吓得我们赶紧摸摸下巴。

解放后,猎头等陋习被彻底禁止,目前佤族已经不再进行一些和猎头相关的民俗,只留存于历史文献之中。来到东面的神树林,这里地势较高,处于山坡顶上,所以阳光比低处的鬼林要充足。这里树上挂的牛角更大,一直挂到了树的顶部。当地人说这棵榕树有35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人们会知道树的年龄呢,原因是每年都会放一块石头在树下,数石头就可以知道。

佤族妇女有抽烟斗的习俗,她们不管是在劳动中或在空余休闲时,都会拿出烟斗抽上几口,尤其是老年妇女,几乎是烟斗不离身。一些老年妇女还有染黑牙的情况,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佤族的妇女非常勤劳,在村寨里时常可以见到晒谷劳作、用头背搬运饲料、用传统腰机和纺锤织布纺线的妇女,年轻妇女劳动更为辛劳。而男子多是开拖拉机、牵马、开车跑运输,或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寨子里看到男人帮忙搬运重物,却没有见过男人忙家务。村子山上的神树,用细绳子缠绕着,绳子已经非常有年头,颜色都褪去了。大树巨大,树干需要几个人来合围,树下是村寨里祭祀、占卜等活动的地方,拉木鼓的仪式就在树下进行。

今天要进行拉木鼓的仪式,所以居民都穿起了民俗盛装,洗漱梳妆起来。仪式开始时,所有村民跪拜在周围,魔巴开始对着神树树桩念咒文,然后用一只活鸡作为祭品,让鸡的鲜血洒在木鼓上,围着木鼓转了几圈,站上木鼓,用铁枪插入了木鼓的孔洞之中。村民们分成前后两队,分别拉着木鼓上的绳子,将木鼓一路从山上的神林,拖到村寨的广场上。木鼓拖动的速度不快,魔巴会发出号令,所有的人会倒着快速拉木鼓,整个拉木鼓的歌声盈荡在树林中。

在队伍的最前面,走的是手捧祭祀物品的长老,后面跟着民族乐器的吹奏者,再后面才是拉木鼓的队伍。“拉木鼓”是佤族木鼓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在神林里献祭后,全村寨的村民会一起拉着木鼓唱着歌,场景盛大而隆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山的道路上,有些地方很陡,留下了深深的木鼓拖痕。佤族视木鼓为通天的神器,要敲响木鼓才能和神对话。魔巴手中的树枝和着歌曲的节奏挥动,这种声音震动心灵,让人心脏血液加速。

当木鼓拉过寨门,进入寨子的广场后,村民们就围着木鼓,排成里外两圈,开始跳“打歌”。“打歌”就是是围成圆圈边演奏、边跳舞,乐手们吹着民俗乐器,村民们边跳边唱,场景非常有感染力。舞蹈和音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佤族有大量的舞蹈和歌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甩发舞、刀舞、猎头舞等。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民俗展示盛宴,观赏性和艺术性俱佳,如此方式来保留民俗方式真是极好。(钱玮)

(责任编辑:宋盈莹)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