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珍藏版必看!非洲超级工程大揭秘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9-07 15:29:34 非洲 珍藏版 工程

今天,麻辣姐要和大家推荐一部近50岁的老片子!这部片子讲述了一条非洲铁路的故事。这条铁路,先后有5万多名中国人参与建设,历时近10个年头,他们中的69人永远长眠于他乡。而这部片子就将揭开这条铁路建设的神秘面纱。

这个非洲超级工程为啥是中国援建

50年前的前天,也就是1967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中国最大的经济援助项目、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建设里程最长的铁路——坦赞铁路,正式拉开建设大幕。

全长1860.5公里的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的新卡皮里姆波希,与赞比亚既有铁路接轨,横跨东非大裂谷,年设计运量200万吨,可以说是当时非洲的超级工程!

那么,这么个超级工程为啥是中国人来建呢?

上世纪六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先后独立。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独立较早,亟需一条大动脉、一座自己掌握的出海口来激活经济。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政府曾联合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援建坦赞铁路,但被考察团认定为没有经济价值。当时,不少西方国家认为,修建坦赞铁路所需的资金超过了两国国力,而且当地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不能保障工人的安全。

几次碰壁后,坦赞两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1965年,刚刚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老百姓人均年收入仅141元。修坦赞铁路,投资至少十几亿元,对于新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当时有人建议,不如援建一些中小型项目,例如帮非洲国家建几十乃至上百个厂矿、场馆、商店。

不过,时任总理的周恩来认为,援建坦赞铁路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也不是若干中小项目所能比拟的。要“从支援非洲民族解放事业的高度来看待这项经援项目,援助了他们也就是援助了我们自己”。

1965年2月18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见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同意了他的援建请求。雷尼尔当即激动地说:“这是多么好的消息!当我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心跳得多么厉害!在你们回答我以前,我都不敢呼吸了!”

1967年9月,修建坦赞铁路的三国协定签订;1968年,铁道部成立援外办公室,组织实施中国最大的经援项目——坦赞铁路。1968年4月12日,第一批援助坦赞铁路的中国工程勘测队乘坐“耀华”号远洋客轮从广州的黄埔港正式起航,坦赞铁路正式迈入勘测设计阶段。

50年前中国人怎么在非洲修路?

在今天看来,这条类似京广铁路长短的普通铁路,对于中国人而言实在不算什么事儿。但是50年前,在没有卫星定位、电脑测绘技术的时代,那可完全不一样!

现年81岁的杨德瑞,中土集团(原铁道部援外办公室)原副总经理,就是这条铁路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时候出国哪儿有飞机可坐,都是坐轮船,很多北方的同事不习惯,一路上吃不下东西,是吐到非洲的,”1969年,作为勘测技术骨干,32岁的杨德瑞从广州坐船历时13天才“荡”到赞比亚。不过,他算幸运的,因为还有一些同事坐着更慢的船,耗时21天才抵达非洲。

“倾盆大雨不住下,如同天然洗澡堂,带块肥皂搓一搓,满身泥土全冲光。”已故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当年说的一段《友谊颂》脍炙人口,里面有一个顺口溜就是描绘当时坦赞铁路建设者生活的,上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在这些建设者们眼中,当年修建坦赞铁路,有三道关印象深刻。

第一关环境关——“蒸笼里拉尺子”。非洲的工地什么样?一顶顶帐篷撑在公路边,4人一间,每人发一张行军床、一顶蚊帐。午餐就是馒头、鸡蛋加午餐肉罐头,搞得杨老现在一看到罐头就反胃。赞比亚茅草有一人多高,钻进去就看不见人,闷得像蒸笼。测绘队员们就要先砍草锯树,再两人拉着50米的钢尺一路选点、插旗,找角度。就这样,我国先后派出近700名测绘技术人员,历时22个月,才将铁路勘测完毕。

第二关语言关——“创造坦赞铁路语”。上世纪60年代,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可谓凤毛麟角,派去坦赞铁路项目部的翻译相当稀缺。而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官方语言虽然是英语,但前者的国民平时说斯瓦西里语,后者则有31种部族语言。那修路时大家怎么沟通?特别是在坦赞铁路修建的高峰期,工地上有1.6万中国建设者,他们和当地土著居民组成上百个施工分队,彼此距离几公里,根本不可能每个项目部都有翻译。

“所以我们发明了‘坦赞铁路语’,就是中国话加当地话,再加上比划,特别管用!”如今年过7旬的杜坚,大学毕业当年就被派驻坦赞铁路项目部担任翻译。

第三关思乡关——“两个月才有家书”。“当年驻外,可没有手机、电话、微信、朋友圈,真是家书抵万金,工地上最受欢迎的就是‘信使’。每次‘信使’来的那天都是工地的大日子。”杜坚和杨德瑞都对“信使”印象深刻。

那时候,在北京的家属,要将家书寄到外交部的信使队,信使队每月派专人将收齐的信送往中国驻坦赞两国的使馆,再由项目部排专人送往各个工地。收到信后,工地上的同志得马上回信,再赶上信使回国的飞机。

“这一来一回,两个月才能收到家书,等我们看信时,信上家属念叨的父母生病之苦、孩子成长之难早就成了黄花菜。”杜坚回忆,家属在北京的还算好的,在外地的,常常要3个多月才能有信看。“等到工地上有16000人时,一次要寄几十麻袋的信回国,就没法劳烦信使队了,我们只能自己派卡车送机场托运回国。”

在艰苦奋战中,1975年10月23日,坦赞铁路全面建成并试运营。坦赞铁路从考察、施工、到技术合作50多年来,累计运送货物 3000多万吨,运送旅客4000多万人次,为赞比亚铜矿出口提供了新的出海口,为坦桑尼亚西南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69名援助该项目的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却再也无法回国。他们至今长眠在坦桑尼亚中国援坦专家公墓与赞比亚姆比卡坦赞铁路专家公墓中。

英烈虽长眠,但坦赞精神不朽。脱胎于铁道部援外办公室的中土集团,此后在非洲深耕细作,先后多次刷新海外铁路建设订单纪录,其承建的埃塞俄比亚亚的斯邦巴斯至吉不提铁路,去年开通,被誉为新世纪“坦赞铁路”,是非洲第一条中国标准电气化跨国铁路。而到专家公募悼念前辈,也成为中土集团派驻坦桑尼亚新员工的入职第一课,让坦赞精神永远传承。(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陆娅楠)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