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聊聊留学和国际化 |《小世界》读者见面会

来源:民生网2017-09-18 14:22:44 见面会 读者 世界

世界很大,你得去看看;世界很小,地图上那些由各种颜色分隔出来的“我们”和语言习俗各不相同的“他者”,或许正是彼此的镜子。与国际接轨意味着什么?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存在哪些偏见?“他者”的生活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中国留学生群体在海外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在英国高校获取高分的“秘诀”是什么?英国大学生如何看待专业与择业?……

在初秋的夜晚,英国肯特大学副教授张悦悦与资深媒体人潘采夫一道,与你聊聊留学,聊聊英国,聊聊《权力的游戏》,聊聊《敦刻尔克》。

张悦悦,八〇后,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终身教职。专栏作家,业余摄影师。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攻读社会学博士。大学期间游历了26个国家,举办了3 次摄影个展。著有《小世界: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三联书店,2017年)、中文自传体小说《12 岁我到美美国读中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年),英文学术专著《世界化科技》(The Cosmopolitanization of Science , Palgrave Macmillan, 2012)及《中国的绿色政治》(Green Politics in China , Pluto, 2013, 与 M. Barr 合著)。

潘采夫,专栏作家,生于1976年,河南濮阳人,先后供职于《新京报》《南都周刊》等媒体,曾旅居苏格兰两年。现兼职担任《锵锵三人行》评论嘉宾,博雅小学堂新闻、足球栏目主播。著有文化评论集《贰时代》、散文集《十字街骑士》。现为小猪短租副总裁。 

作者张悦悦是个北京女孩,她的个人经历充满了奇妙而矛盾的因缘际会:十几岁和二十几岁时去了美国、英国、法国留学,是个资深“海漂”,目前已经是英国知名大学肯特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作为女性,“混迹”于男性居多的学术圈;作为老师,对“坏学生”有特别的情结,并且曾经也是经常逃学的“坏学生”;曾经是医学系的学生,有望成为一名有前途的大夫,却中途选择了“就业前景不好”的社会学,而且一头扎进去,成为了学术红人。            

她的这些有意思的经历,正是从微观的层面折射出中西文化差异的绝佳案例。这些有意思的故事一直是她写《人民日报·海外版》专栏的素材,现在,这些素材汇集成了一本书:《小世界: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偏见,需要回到源头去探究,才能找到解码的钥匙。张悦悦在书中叙述了很多细微的事件,让人反思偏见产生的背景,认识到:西方家庭和中国家庭一样围着子女转;欧洲人一样也重视大家族的团聚;即便名校汇聚,欧美国家和我们一样呼吁“教改”;怎么“与世界接轨”并非发展中国家独有的顾虑……正是在诸多相同之中,那些细小的差别也就尤其值得寻味了。

“如果让我说欧洲国家和中国家庭在代际沟通上最大的不同的话,那就是我发现在很多欧洲国家家庭中,真的没有什么是一定‘值得’考虑和‘不值得’考虑的。”作者观察了她的同事、邻居、学生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或许是与中国家长最大的不同。

曾担任过英国大学的“首席考官”的作者也用实例剖析了英国大学的制度和理念。大学如何考核学生的成绩?英国高校的“潜文化”是什么?在弹性、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之外,英国大学也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恪守公平的原则。

在书中,作者还分享了她在英国、法国做学术的经历,展示了海外学术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做学术不仅要埋首苦干,有时也像商务人士一样飞到各地与同行交流。作者惊叹于英国人的规矩方圆,也感动于法国人对于求知的热情。

  (尹洪亮)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