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丝路聚焦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丝路民生 > 丝路聚焦

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人民日报版面标上难忘注解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09-21 09:22:57 标上 人民日报 注解 一带 版面 媒体

讲好丝路新故事,共创丝路新辉煌。2017年9月19日,第四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甘肃敦煌举办。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作为新闻排头兵的人民日报,在全力提供舆论支持的同时,2014年以来已举办四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并借助权威性的报道团队、立体化的全媒形态,综合文图音视等报道手段,用笔和镜头对论坛盛况、意义和作用等作出全方位报道和深层次解读。

特别是人民日报这份报纸,用纸媒独特的版面语言,以消息、评论、特刊等多种报道形式,为“一带一路”标上了难忘注解。煮酒话媒工作室从三个高频词入手,透过人民日报生动鲜活的版面,带领大家感受“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凡,品读媒体在其中发挥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高频词一:【通】

如何通?全方位!开放合作需要通,传承精神需要通,共建共享更要通。2014年起,在人民日报每年有关“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报道中,“通”都是一个核心字眼。就为什么“通”、如何“通”,人民日报作出了多维解读,不乏真知灼见。

2014年的论坛特刊第1期,就围绕习主席的“丝路新语”展开,特别是在版面左侧突出“五通”要求(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聚焦这“五通”,人民日报的报道和评论从时代背景、长远意义、深刻内涵等诸多方面作出阐述,提出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消除贸易壁垒、形成连接亚洲的交通运输网络等很多新颖观点。

2014年7月3日,人民日报5版“人民时评”栏目刊发文章《畅通新丝路,需要新思维》。文中指出,物质和交通上的“通”并不困难,政策、机制、民心之间的“通”才是真正的挑战,每一个登上丝路经济带快车的人都应有“车头意识”。

2015年,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题为《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各国的共鸣。在一带一路大“棋局”中,同样呼唤“愚公精神”,需要打破千山横亘、万水阻隔。

人民日报的版面刊发了大量外国政要的观点。比如,意大利共和国总理马泰奥·伦齐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加强亚欧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一带一路”也是加强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机会……

“通则久”。可以说,“通”为互利合作注入了成长基因,“通”为和平发展提供了融合剂。

高频词二:【促】

谁来促?媒体上!“一带一路”倡议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亲近、互相了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媒体在传播理念、增进理解、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年来,很多国内外传媒界人士就如何当好记录者、阐释者、推动者发表精彩观点,如多组织丝路深度采访、尝试建立统一的采编资源平台、建立固定的合作机制、建立研究中心、建立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等,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不断涌现。

在历届论坛开幕式上,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都对媒体的作用和任务作出了生动阐述。2014年,他指出,媒体要发挥增进各国相互了解的窗口作用,发挥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作用,成为推进各有来往的纽带;2015年,他指出,媒体要凝心聚力、讲好丝路故事,要开放包容、传承丝路精神,要深化交流、推进丝路合作;2016年,他提出三点倡议: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当好市场融通粘合剂,画出情通意合同心圆;2017年,他提出要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稿库、智库、数据库、人才库,描绘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的新蓝图。

通过人民日报的版面,来自多个国家主流媒体的记者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媒体合作的理解和看法。“我希望能建立一个记者的网络,让每一位记者都能在自己的国家进行宣传、推广、普及工作,使我们能够恢复、复兴或者延续我们伟大的丝绸之路”,塔吉克斯坦记者如是说。“中国有句俗语叫要致富先修路,我们要建更多的路,尤其是建更多的新媒体技术之路来吸引受众”,俄罗斯记者如是说。

2016年,习近平主席向第三届论坛致贺信,提出要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并对媒体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新期待。人民日报始终和世界各主流媒体一起,坚定地并肩前行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路上。

高频词三:【新】

啥为新?要创新!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组织“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活动和相关报道的过程中,人民日报应时而为、因势而动,不断创新形式、更新理念,为媒体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注入新活力。

论坛组织有创意:今年进入举办论坛的第四个年头,人民日报首次组织参加论坛的部分中外媒体记者进行前期采访。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的近70名记者,与中国同行一起,兵分三路,走访甘肃兰州、白银、金昌、武威、嘉峪关、酒泉、敦煌等地,零距离感受丝路的魅力,切身体验一个“最真实的中国”,一起见证“一带一路”建设给河西走廊带来的勃勃生机。

报道内容有深意:历年报道都有很多新颖而且耐人寻味的表述。2015年 9月2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以鼎盛人文联通“一带一路”》一文。文中讲到,“我们呼唤一带一路的人文复兴,希望更多国家和地区能以人文精神提升人文交流,真正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成就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巧妙地将“一带一路”建设的外延扩大到了文化领域。今年9月19日,第四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敦煌召开,人民日报评论版及时推出“评论员观察”《以媒体之力架起一带一路连心桥》,针对国际社会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误解和质疑指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作为倡议的提出方,从中国政府、中国媒体到各地百姓,都欢迎对此存疑的各界人士,来走一走、看一看。毕竟,靠想象是无法得出正确判断的。

版面形态有新意:近些年,人民日报都会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期间推出精心设计的特刊。2014年的特刊,以《千年丝路远 万里亲缘长》为题,策划推出了通版,绘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路线图,依次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标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节点。版面立体大气,内容丰满厚重,信息量非常大,在对历史的回顾梳理中,反映源远流长的丝路之缘,也拉开了首届论坛特刊报道的精彩序幕。

此后,每年的特刊成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标配。9月20日推出9个版的特别报道,摘登发言多达78个,嘉宾包括国内外媒体同行和来自政府、企业等方面的有关人士。版面编排也体现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创意。9个版统一以蓝色为主背景,清新大气,背景图片中骆驼、桥、路等元素合理搭配,突出了敦煌的地域特色,也将媒体合作论坛为“一带一路”架桥铺路的作用充分表现出来,意境隽永,匠心独运。

摘编精彩发言、讲述有趣故事,图文并茂、留存历史,人民日报举办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及其对论坛的报道和版面,绘成了见证和记录“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历史画卷。(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陈利云撰稿、王向令配图)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