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区域发展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发展

【文化旅游】王新村:历经千年的“回”形古村

来源:民生网2017-10-26 10:23:17 古村 文化旅游 新村 千年

王新古村位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艾亭镇王新村,始于何年而建,尚无史料考证,但选择此地建村,与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大有关系。方圆数十里的今人,都知晓王新古村的鼎鼎名号,多源于村寨迭代辈出的名人,但对于村中的千年池塘与“回”形寨却甚少了解,寂寂无声地见证着时代的更替。

池塘位于“回”字形村寨交叉路口,面积不大,约几百见方,名曰响令塘。缘何叫响令塘,又因何出现“回”字形村寨,虽无史料考证,但据邓艾研史、古村民谚与故事,可推敲一二。

据《三国志》,公元241年起,魏国名将邓艾开始广开河道,大举屯田,从河南淮阳一直到安徽寿县,在四百多里范围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而王新村寨就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军屯储粮营地。

王新村寨并不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军屯营地而存,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屯粮城,负责贮存周边百十里范围内田地积蓄的粮食。之所以选择这里,关键因素就是王新村寨的那口古池塘。当时,这里属于平原腹地,土地广袤而肥沃,但缺乏水源,而村寨池塘的出现,解决了邓艾的忧虑。

地下有了水源,就适合驻扎军队,便于屯粮城的筑建。根据民间流传故事,邓艾选址屯粮城后,为了趋吉辟邪,抚慰军心,就在此地以池塘为中心,运用五行八卦的方法,开挖了“回”字形的环河村寨,内心岛地筑粮仓,建军帐,驻扎军队。

而外围圆形埂地四向,即西、西北、东、东北,设置烽火台和望堠台,进出只有一个正南向的口子——吊桥,易守难攻,以确保战事起时,更好地守卫粮仓。

现今,空中俯视王新村寨,“回”字形的村寨虽经过千年历史的冲刷,破落不堪,但其形态清晰可见,外围圆形埂地烽火台、望堠台遗址依然存在。对于动荡不安、战事不断的魏国东南边陲,“回”字形村寨在当时保护粮仓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形村寨筑成后,邓艾在此设立了一个军事指挥所,以便巡查周边一两百里范围内的屯田、布防事宜,更好地实施屯田政策。

当时,邓艾命令屯田将士,农闲时分,要勤练兵马,以备战事的发生。

在王新村寨正北向,约2万方,呈方形,现虽已为粮田,但千年历史的涤荡,并未冲销兵马场的痕迹,点将台、水井眼等遗址依稀存在,这里就是当年邓艾屯田将士训练骑射与操练的场地。

由于场地位置在村寨正北向,士兵们就叫此地为北马道场,直至清末,依然是操练兵马的重要道场。

边戍卫,便屯田。邓艾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除了重视兵马操练与边防戍卫的工事,更重视农业生产,这也是屯田政策的核心。

据信,公元242年初夏的一天中午,邓艾在王新村寨巡查农业,时值小麦抽穗季节,看着满眼抽穗的麦浪,内中甚是欣喜,但又忧心忡忡,老天月余未下雨了,小麦急需雨水滋润,否则收成大减。而灌溉麦田的水渠,正在开掘,解决不了当下的干旱问题。

而后,邓艾回至村寨军帐,沉思静坐,冥想祈雨之策,然账外池塘蛙鸣不息,邓艾甚烦,驱之不成,仍如密雷。无奈,闭眼祷告,“若午后下雨,蛙声停鸣,乃天助我也,否则,苍天无眼。”

出人意料的是,邓艾的祷告灵验了。当日,傍晚时分,天起雨,蛙停鸣。后来,屯田士兵就编了民谚,“天变脸,蛙声响,雨来到,鸣令息。”而池塘也被叫做“响令塘”,为后人所传颂,以此纪念邓艾将军。

此后上千年,日月轮回,物是人非,回形寨经历数个朝代,依旧发挥着它军事要塞作用,尤其明清以来,作用更甚,而响令塘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村寨人,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作者:王沁,安徽省临泉县艾亭镇王新村人,媒体人。)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