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旅游

柿子熟了,我还在等你

来源:民生网2017-10-27 16:47:42 柿子

摘要:走着,走着,就老了。走着,走着,人就变少了。

香山石屋子村的柿子熟了,大娘说你们从莱芜城里来的吧,请捎信儿给她的儿子儿媳,告诉他们家里一切都很好,就是柿子红了,有时间就回来看看香山,吃几个柿子。

城里人不知道季节已经变换,春夏秋冬,不知道岁月轮回如此的清晰,更不知道家里的老人在想念着远方的孩子。

石屋子村是莱芜地区一个偏远的山村,村的名字非常符合村里的形象,全是石头盖的房子,石头砌的墙,更有石头铺的小山路。石头,石头,一些莫名的惆怅也搅乱了我的心房。石屋子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东与王石门村相望,西靠香山,南隔犁铧尖子山与陡崖搭界,北依高家山。全村耕地97亩,山场7400亩,81户,205口人。

翻开石屋子村的史志才发现这座山村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

村子由上石屋子和下石屋子两个自然村组成。据《张氏谱》记载,明朝末年张姓兄弟二人迁此分建两村,因此处有天然石棚,居上的名为上石屋子,居下的称下石屋子。共有张、苏两姓。其中张姓迁自陡崖村,苏姓由大鱼池迁来。

石屋子村也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地方,村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常在此地活动,并在村北设有兵工厂,厂部就设在村民苏孔德家。

1942年阴历八月初二,由于汉奸的告密,鬼子由猪石槽、大王庄两个据点出发,分东西两侧合击兵工厂,屠杀抗日军民。

当时一名战士受伤,被群众发现后,藏在村北一山洞中养伤脱险。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许多有志青年踊跃参军,奔向抗敌前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曾任湖南省中南地质局局长的张志汉就是其中的一员。

几十年来,石屋子的村民争天斗地,给自己寻觅了好生活……

老人和我说,石屋子村地处深山之中,原来只有崎岖的山路与外界相连,1973年,村里集合劳力,依靠肩挑人扛修通了6公里的通龙尾的道路,1997年村民又自发集资用水泥硬化道路2500米!

此行的故事就是从张大爷家里开始的,张大爷的家在半山腰上,站在院落里能看到整个的山村。

可谓是四面环山,我去的时候正好是秋季柿子红了的时候,所以,张大爷家里的柿子一筐一筐的在院落里,张大爷说他摘的柿子需要加工晒柿子饼。大爷从村外扛着一席围子做的席子,是将来用来晒柿子干的。秋天的柿子已经红了,静静的挂在枝头,整个村子里也静悄悄的,村头有一个洗衣的大娘在村子的山泉水旁边洗衣。

这里的百姓家里的生活用水全指望山水渗透下来的泉水,祖祖辈辈过年走过来,珍惜每一滴水,活的安静的村子没有多大的幻想,但是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很安逸。越深入到村子里,越发感觉到村子的安静。原来年轻人都已经外出务工了,村里剩下的多数是一些老人,一直坚守在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村子里。

墙头上到处看见一些用来晒柿子的器皿。村子的前面有一座山,绮丽寻美。

村子里遇到了许多在门前推磨的人,在人们已经欣然接受了超市和网购以后。推磨成了一种原始而亲切的“故乡礼物”。村子外有许多的古树在记录着一个村子的发展史,古树是一颗颗活化石,记录着一段岁月和历史。印证着曾经与现在。而今行者来到石屋子村,把岁月的沧桑当做美丽欣赏,却不知道岁月背后经历了许多,许多心酸的故事。

听说从莱芜、济南等大城市的摄影师要到家里拍摄,大娘更是兴奋不已,她回头热情的说,屋里坐坐吧,喝口热水。经年岁月,斑驳的墙皮已经脱落,需要维修了。大娘说,凑合着住吧,一把年纪了,话语虽轻,却敲打着我的心灵 ,我也是一个有着七八十岁老父亲母亲的儿子。

秋红在屋檐下浓彩的写满了色彩。季节不会欺骗任何人。尤其是山里的秋天更是彻底的喧嚣美轮美奂的交替。

大娘给我讲了关于如何制作和晒柿子的过程。半壁山村坐落在半山腰上,我却发现自己的文笔匮乏了很多,不知道如何去描述这里的安静和静美。

这是一年最好的时光,大娘说,柿子满山遍野都红了,红的让人高兴。大爷从我们一进门就开始忙活,拾掇他的削柿子的工具。柿子一筐一筐的收成,其实也不值钱,大爷说,就是一种生活吧,许多人将自己家的柿子都不摘,烂在树上了。

但是大爷家屋后的柿子坚持自己都摘回来,晒干,希望将来住在城里的孩子们回家吃一颗。老人没有多么伟大的付出,一生辛勤的只为别人活着。留给自己的却很少,这是不是天下父母的“通病”,我不得知,将来我也成了一个儿孙满堂的老爷子,我想我们秉承的都是父辈身上最精华的家风。

屋檐下,麻雀在叽叽喳喳的叫着秋天。

老人说他家里三个儿子,都在莱芜城里,买了楼房娶了媳妇生了孩子。简单朴素的日子,让两位老人过得非常有盼头,因为石屋子村有许多住在城里的年轻人,那些城里的信息是这些老人活着最幸福的盼头。莱芜与石屋子村并不远,隔着的都是思念,一天一天靠着一些信息,让朴素的日子生动的如屋檐下的麻雀叫一样的动听。

一位串门的大娘来找张大娘帮忙,将自己的纯棉布剪开。活生生的画面,让我想到了远在老家的父母,他们跟张大爷一家一样,也是经常念叨着我的一点一滴。

我问大爷孩子们经常回来看他们吗?大爷说,回来,但是因为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很难脱身回家,如今柿子红了,你们捎信给城里的儿子媳妇,告诉他们,我们在家里很好,不要挂念。串门,拉呱,帮忙,互助,是村风依然的安详和谐。

村中遇到了推磨人。此刻异乡人的寂寞不用言表,我已经坦然的感受到了。或许我们不缺少金钱的供养,缺少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喧嚣的都市,孤独是陪着自己最久的“伙伴”。

石屋子村紧靠的山十泰山一脉相承,许多化石让整个村子有许多意外的惊喜。老人给我指着他在山上拾到的石头造型。你看像什么?

篱笆墙,一口老井,几只鸭子。走着,走着,就老了。走着,走着,人就变少了。

(责任编辑:李雪)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