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过年 不得不说那些事儿

来源:民生周刊2018-02-07 11:16:27 事儿

要过年了,喜悦和烦恼也相伴而来。高兴的是,家人可以团聚、亲朋可以走动、爱情可能开花结果、美景美食可以悠闲品味;烦恼的是,红包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情往来形式大于真情、相爱的人为谁家才是过年的主场争论。正所谓过年虽好,却各有各的喜悦,各有各的烦恼。

回乡过节的朋友,福利也很多:车票越来越好买了,高速还免费;鼠标一点,年货和礼物可以快递到家;单身的朋友,“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路上”,烦恼中透着得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年放鞭炮、贴春联、拜神祭祖、吃团圆饭、唱大戏、逛庙会等等仪式感强烈的系列活动,让文化传统、美德乡风传承延续,也不断引入时代元素,融汇当代情怀。春节因此成为炎黄子孙独特的民俗特色、文化符号。

过年了,为啥怕回老家?

“初一早上6六点多就开始家家拜年了,最主要是真磕头。”在河北香河家具城上班的蒋蓓雪,属于年轻的90后,她对乡下过年的一些礼节不甚理解。她老家衡水故城县三郎乡南岭踪村至今仍有一个习俗:春节要给祖宗牌位和长辈磕头。

每到磕头,蒋蓓雪就有些不情愿:“磕头还有讲究,磕第一个头是所谓的请神,第二个给祖宗牌位,然后再给各位长辈磕。给爸妈磕个头,还是可以接受的。”

蒋蓓雪的想法并不是个案,怕记者不相信,她还通过微信发来一张照片,一溜儿人正虔诚地跪在地上。

也许在蒋蓓雪看来,春节的磕头与当下新新人类的思维格格不入。但是,这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风俗,恰恰也是中国“家文化”的一种体现。

拜年,是中国人传承了千百年的习俗,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些工矿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流行一种与时俱进的拜年方式——团拜,成为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一种喜闻乐见的过年聚会方式。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看来,团拜的方式最好,最真诚,也最纯粹。

时至今日,团拜的形式渐渐消失,朋友之间的聚会、拜年也掺杂着越来越多的功利心。在国家某部委工作的陈先生是四川人,他说最怕的就是回老家过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每次回去,朋友的饭局一个接一个,不去怕得罪人,去了胃难受。回家一次,真正能在家陪陪老父老母的时间很少。

“多数人想法都还正常,利用过年机会,聚在一起喝点小酒,拜个年,挺好。但也架不住多。初中同学聚一聚,高中同学再聚一聚,还有工作过的地方友人,也会专门跑来聚会,实在有些不胜其烦。可这些还都推不了,不然别人会说你看不起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陈先生说,“实际上,吃的不是饭局,吃的是人情关系,真的很累。”

放下手机,安心吃顿团圆饭

年轻人回了老家,人回了,心却没回,这给老少辈人之间带来些许过年的烦恼。老一辈盼了一年,团聚了,年轻一辈却不理解老人的心思,抱着手机回、拿着手机走,一个节日,难得和老人说几句话,沟通越来越少,更不懂得如何陪伴老人。

腊月十四,离春节长假不过半个月。

尽管还不算正式进入年关,但大部分人已经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刘玉龙就是其中之一。

腊月十四一大早,刘玉龙开车来到河南省新密市西菜市场,找李屠户定了半扇猪,再把两袋芝麻交给屈大爷磨香油,又去交通银行换了一沓新钱……面对接下来的各种忙碌,他心里幸福、快乐,却也有隐隐的孤独感。

60后的他,儿时感受到的年味儿是期待,是一种心情的欢快。现在,他也当了父亲,才感到他儿时的期待和欢快,却是父亲的忧虑。那时,每到过年,他父亲要买年货,走亲戚,还要备足压岁钱,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哪里出?

如今,刘玉龙有了三个孩子,为人父20余年。他带孩子们过年,早已不用像他父亲那样为备年货、礼物、压岁钱忧虑了。从他第一个孩子尚未出世,他就南下广东,做旧轮胎翻新买卖,挣了不少钱。当他第三个孩子出生时,他已经是城里有名的大老板,过年,他从没担心过钱的问题。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对于年味儿,刘玉龙有了新的烦恼。

1995年到2015年,过年对刘玉龙来说就是忙。在刘玉龙的二手轮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他看准房地产商机,转行投身房地产。每到大年三十,他都会选择与坚守工地的员工一起过年,包饺子、放烟花、送礼品,七八个工地转下来,回家已是初一清晨。大年初一到初七又要马不停蹄拜访客户,一个假期他与放寒假回家的三个孩子几乎照不了面儿。对刘玉龙来说,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太“奢侈”了。

2016年,刘玉龙决定在猴年春节放松下来,停下手头工作,与朋友、家人一起吃吃喝喝聊大天。没曾想到了年关,反而聚不到一起。和朋友们电话沟通发现,不是在外地,就是出国过年了;三个孩子均已成家,俩闺女都远嫁外省,小儿子又要陪儿媳回娘家。除了老伴儿,他仿佛谁也找不到,只能看看春晚,抢抢红包,听听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转年,刘玉龙吸取教训,提前给三个孩子打招呼,相约要在鸡年全家一起守岁吃团圆饭。为了这顿饭,从食材到餐具,从烹饪到菜式做法,他都亲力亲为。团圆饭桌前,刘玉龙坐在主位,儿孙围绕膝前,一家大小12口人聚在一起,他端起酒杯话还没出口,眼睛却湿了。一轮酒过后,他发现孩子们几乎无法集中精力听他说话,一个个都专注地抱着手机,抢红包、发祝福、刷直播……

刘玉龙在热闹中又感到了孤独。有那么一个瞬间,他想到了要把马化腾告上法庭,一方面担心孩子们刷微信把手指弄残了,另一方面忧心这社交软件,让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越来越远了。

金鸡高唱辞岁去,旺狗打滚迎春来。年关要来了,刘玉龙又早早开始置办年货,今年除了大闺女缺席,老二、老三都会陪着过年。他认为,就算科技再发达,游戏再好玩,视频技术再逼真,也取代不了直面家人带来的真实感。

他希望他的孩子们和全中国的孩子们放下手机,远离虚拟,抬眼看看面前的家人,看看眼前的真实世界,感受生命的真实美好。

一路畅通,快乐旅游

距大年初一还有20天,陈莎莎已经不用再为过年的安排而发愁了。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陈莎莎在过去的30年当中,对过年没有太多的感觉,因为不用像很多外地同事一样,过年还得走亲戚,参加聚会。今年,由于早早买好了春节出游的车票并订好了酒店,陈莎莎可以安逸地等待着大年三十晚上出发,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过了元旦,陈莎莎就开始跟丈夫及父母商量过年去哪儿玩。陈莎莎的婆家在外地,丈夫要提前回老家与公婆团聚,可陈莎莎和年幼的女儿没法同行,因为公婆的身体不好,娘儿俩再一起回去,无疑会让丈夫更劳累。于是,陈莎莎决定还是跟去年一样,在过年期间带着父母和女儿外出旅行。

这次陈莎莎的目的地选在了苏州和南京,出乎她意料的是,今年的火车票异常好买,无论是去程还是返程,陈莎莎都在第一时间搞定。“意料之中的是,北京到南京、南京到苏州、苏州回北京的车都特别多,意料之外的是,这些车票都特别好买,去程好买可以理解,我们是大年三十晚上走,可大年初六的回程票那么容易就买到了,让我很意外。”在陈莎莎的整个行程中,有普通快车、特快列车、直达快车、动车、高铁,完全可以根据她的需要自由选择。“2017年春节,我带着父母和女儿去了西安,今年带他们去江苏,等我女儿长大前,我希望能带着她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陈莎莎高兴地说。

能回家过年,就很好

又到过年时。

没费太大劲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康先生又开始为准备过年礼物发愁了。虽说礼轻情意重,可是送得实用又让人欢喜,确实是一门学问。“去年带回去的特产,爸妈原封不动地又转送给亲戚了,今年想买一些爸妈能用得着的,也是表达一下做儿子的孝心。”

因为礼物的问题,康先生至今对回家过年心有余悸。买过太多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东西后,康先生不仅受到了父母的责怪,也一度对自己的眼光产生了怀疑。“买过纪念品,买过衣服,也买过家用电器,实在不知道该买什么,只要买回去,感觉都会被唠叨,关键是他们好像并不需要。”

相比康先生的忧愁,小玲就胸有成竹。她早早拟好了一份菜单,冷菜、热菜、甜品、酒,一应俱全,其中还不乏一些高难度的菜品,这些都是她带回家的礼物——年夜饭。“一早儿就跟爸妈说了,今年的年夜饭我包了,算是新年礼物吧。”

从不下厨的小玲,为了这份新年礼物,前前后后准备了快半年,从菜单的拟定,到菜品的品质,她都事无巨细地准备着。为了不做砸,她在网上做了很多功课,又反复在家里试验,“烧糊了几口锅。”小玲有些不好意思,却又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我爸妈说惊喜有了,但不想变成惊吓。为了这句话,我苦练许久啊!如果反响还不错的话,之后几天还准备招待朋友来家里撮一顿。有一手好厨艺,即使不嫁人,我妈也不担心我照顾不好自己了!”

在北京创业的建建过两天准备回济南过年。不过,托了电商的福,他人还未动身,快递小哥已经将他的新年礼物送到他济南的家了。“我上周已经买了好多网上热卖的年货,每个网站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一些流行的、有创意的小玩意儿,准备回去跟家人朋友好好玩儿几天。”

在他的清单中,不仅有游戏机,还有桌游等。“买一些朋友们可以一起娱乐的东西,一起玩会更开心,平时他们也能聚在一起玩。”此外,建建还给爸妈新买了两部智能手机,“老两口眼睛都有些老花,原先的手机是翻盖的,只能接电话打电话,连微信都没有。这回给老爸老妈一人整了一部大屏幕的,再给老两口弄个微信,以后随时随地都能联系了!”建建随手打开自己的手机,屏保是一张全家福,中间端坐两位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

“送东西?不实惠吧,还是包红包好!”王女士直言不讳地说。从事金融行业的王女士奉行的准则是“用钱说话”,男女老少不论大小,通通包红包,“包红包就不用思考,依据年龄区分一下红包的大小,省得绞尽脑汁买礼物,还可能不讨好。”王女士已经准备好了大年初一的红包,另外在家庭微信群里,也提前开始发红包:“群里的红包是给小辈们抢的,预热一下,高兴高兴,大年初一那天再包现金红包,开门红图个吉利。”在她看来,钱是最实惠的新年伴手礼。“虽然现在有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可是大年初一吧,还是得用现金,实在!”王女士认为,大红色的现金红包才是过年的符号。

你买礼物,我包红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游子的归心。家,是连接亲人的桥梁,是连接情感的枢纽。不论你回家带了什么礼物,只要这一天能够回家,这一份情就能延绵传承。

只要人在,家就在。只要家在,就有归途。

压岁钱啊,压力大

拜年,压岁钱也是带着喜悦的烦恼,给还是不给?给多少合适?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因为“岁”与“祟”谐音,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赠送给晚辈,记得小时候,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5到10元的压岁钱。

但后来,人们逐渐提高了压岁钱的价码,一直到今天,给压岁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异化为“挣面子”了。

高鹏生的老家在山西,他说他最怕过年回老家村里。高鹏生并不在老家生活,只是偶尔跟随父母回村看看父辈仅有的几个亲人。

两年前,他随父亲大年初三回老家,一走进祖宅院子,床上坐着的,地上爬着的,院子里跑着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堂屋和院子里,男人们三五成群喝茶抽烟聊天;厨房和厢房里,女人们叽叽喳喳聊着家常。唯独刚刚走进院子里的高鹏生父子俩像外人。

不知道谁一声喊,院子里、屋子里的人都知道“贵客”上门了,迅速向高鹏生父子身边靠拢,男人女人们开始对着高鹏生的父亲嘘寒问暖,孩子们则躲在大人身后闪烁着好奇而又期待的目光。这时,高鹏生的父亲开始招呼高鹏生给孩子们压岁钱。于是乎,孩子们大大小小排成一列,伸出或稚嫩或已经长大的双手,嘴里含糊着“叔,过年好!”“舅,过年好!”高鹏生只能拿出钱包,每个孩子200元发下去。

看着孩子们散去,高鹏生无奈地苦笑一声。他偷偷数了数,一共24个孩子,将近5000元就没了。关键是,一直到下午离开老家,高鹏生都不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哪家亲戚的,大半个月的工资,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从那之后,高鹏生又回过老家两次,其中一次还是代表老父亲去的,可他却再也不敢在腊月里或正月里回去,因为他实在是有些怕了。

《民生周刊》记者 郭梁 王丽 畅婉洁 张兵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