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返乡路上“沉甸甸”

来源:民生周刊2018-02-07 11:21:38 返乡路上“沉甸甸”

临近春节,外出务工者陆续踏上返乡路,一年的辛勤汗水不仅换来腰包里的钞票,还有返乡包裹内满满当当的年货和祝福。

无论在哪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从时速仅有几十公里的绿皮火车到平均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时代在变,交通也越来越便捷,各地特产早已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进入寻常百姓家。临近春节,大家的“年货记忆”纷至沓来,在那些返乡者的行囊中,总有沉甸甸的年货和“沉甸甸”的故事急于诉说。

玩具

在李鹏程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孩子们的零食除了传统的花生、瓜子、糖果外,像泡泡糖、虾片这类零食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10岁那年的一件小事让李鹏程记忆犹新。他还记得,1997年春节前,从上海回到抚顺老家的父亲给他买了一个电动玩具车,那时候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电动玩具车对于村里的孩子们来说更是一个新鲜事物。

“为了在大家面前显摆一下我的玩具,我在打开包装前还召集了不少村里的小伙伴,那场面绝对给力!”李鹏程得意地说。

打开玩具包装的过程让大家激动不已,而打开包装后却让大家很失望。安装上电池,打开开关,玩具车丝毫没有动静,也看不出哪里坏了,“有些尴尬,这让我很没面子!”李鹏程说,在那个年代,这是他唯一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东西,结果却让他感到意外。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经过几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再坐上几个小时长途汽车,玩具经过一路颠簸,挤压和磕碰无法避免,最终到了李鹏程手中实属不易。

“经过拆卸、检查、安装、拆卸……反复数次,玩具终于可以动了,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李鹏程说,那个玩具当时差不多花了父亲半个月的工资。

玩具经过父亲的一番修理,终于可以上手玩了,可是周围那些兴致勃勃赶来看热闹的小伙伴,早已失去耐心,在等待修理的时候各自被父母叫回家。

李鹏程说,如今自己的孩子已经7岁了,每年春节前,他都会给孩子买几件玩具,家里的玩具也是五花八门,堆放了几个箱子,而每次收拾屋子时,那些买了不久的玩具总是提不起孩子的兴趣,而他对手机、平板电脑这些东西却爱不释手。

鞭炮

二踢脚、窜天猴、麻雷子……这些带着火药味的名字随着引线的“刺刺”声被引燃,节日的天空被鞭炮装点,于是整个正月就变得热闹非凡。爆竹声中除旧岁,这是中国最传统的过年情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上世纪90年代最响亮的年味儿记忆。

在吴刚的记忆里,小时候谁家的鞭炮越多就象征着谁家的日子越红火。“那时候,小年一过,每家每户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鞭炮,‘砰’的一声预示来年鸿运当头。爆竹整整一挂盘在铁丝上,用烟头点着最下面的火药芯,随后一阵噼里啪啦,有些在半空中炸开,有些已经落在地上的炸开时再弹起来,这阵声响后,就是满院的火药味和一地的火红。”吴刚说,家里放鞭炮的人,放完自家鞭炮,会站在自家院里,听听邻居家的鞭炮声,然后做出一番评价,如果爆竹特别响亮,明年就会买这个样式的。

吴刚记得,当时在春节期间,长途客车站、火车站的显要位置都有“严禁携带烟花爆竹上车”的提示语,检票的时候,车站工作人员也会不住地提醒:严禁携带爆竹上车!吴刚说:“现在想来,有的人可能不信,当时真的有人携带爆竹上车,广播里也有某某地方发生烟花爆炸的新闻播送……”

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尤其在农村地区,爆竹并没有太多花样,有些人从外地回来,总会带一些爆竹,还有的人专程去外地采购一些爆竹,图的是在春节期间“与众不同”,图一个好彩头。吴刚说,因为那些年交通不便,物资流通不及现在便捷,一些人家燃放的爆竹也成为十里八乡的一大景观,燃放后的炮筒、礼花盒也成为孩子们收集、玩弄和炫耀的资本。

吴刚如今在北京工作,每年春节回山东老家,依旧会在附近集市上买一些爆竹,吴刚说,响彻云霄的鞭炮预示着一年的好运,鞭炮越多日子就越红火。

仪式

农历腊月初八下午,李琴和丈夫拎着一大堆年货回到了四平老家,在前一天的下午,两人还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超市里选购年货。丈夫嗔怪李琴买了太多小食品,说这些东西在家门口的超市都能买得到,李琴不管丈夫怎么说,只管往购物车里放,说有些东西比家里便宜。

李琴说,每年春节前回家,都会买一大堆东西,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她觉得踏实。李琴说,腊八一过,年味就越来越浓。村里人一见面首先问的就是年货办得怎么样了?80后的李琴从小生活在农村,她说在小时候,家里不是很富裕,年货就是孩子们一年的盼头,在小伙伴们眼中,年货也许就是一桌难得吃上的好饭菜,年货也许就是大人们给自己买的一件新衣裳。

小时候的年给李琴印象最深,也最难忘。李琴说,临近过年的那段时间,是年货集中采购的时候,与其说“采购”不如说“制作”,因为在那个年代,杀年猪是重量级的年货,而好多美食也源自于此。

“小时候的年,是带有浓重食物气味的,各种炖肉的香味,如今想起来依旧能把我拉回到童年。”李琴说,猪肉炖粉条、汆丸子、灌香肠等种种美食在长辈们的手中诞生,虽然品种单一,但那都是童年的美味。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年货变着花样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不仅如此,随着网购平台和快递业的兴起,家里过年需要的年货都可以从网上购买,快递直接送到家,既省力又省时。但是李琴并不是一个喜欢网购的人,尤其在置办年货方面,李琴还是喜欢去实体店,“置办年货是一个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件件实物的堆放,其实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大人们觉得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李琴说。

李琴说,给婆婆和女儿买的衣服,她们都很喜欢,价格和网上差不多,最主要的是,一件衣服经过精挑细选,随着长途的奔波,最终由自己送到她们手上,这个过程就变得“沉甸甸”的。李琴说,在她眼中,置办年货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仪式。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