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包销式扶贫”难以治穷根

来源:民生周刊2018-02-07 11:33:34 穷根

前些日子去贫困地区采访,发现有单位的领导问起单位帮扶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获悉快到年底了,贫困户家里养的几头猪还没有卖掉,领导有些急了,要求扶贫工作人员想法尽快帮助贫困户把猪卖了变现。

该领导“着急”很容易理解。年初时“鼓动”贫困户自力更生搞种养殖产业,到年末却因市场渠道不畅而卖不了,贫困户不能获益,积极性将受挫,甚至会认为被领导忽悠。

农村散养土猪肉,如果在一二线城市,因消费能力强,需远大于供,不愁卖不了。但在贫困县,在县城工作的许多人,在农村都有亲戚,家里并不缺这些土特产。因此,一个单位领导的要求,就可能让扶贫工作人员感到为难,领导的意思要落实,贫困户养的猪也得卖掉,但卖给谁,却是个难题。

最后,还是该领导出面解决了难题,他向熟悉的企业家推销了贫困户家的土猪肉。贫困户因卖掉了土猪,年收入远高于贫困线标准。

有人说这是“包销式扶贫”。看似各方皆大欢喜,企业家获得了优质农产品,贫困户有了收入,领导兑现了诺言,完成了扶贫任务。但仔细回味,尤其是这类事见得多了后,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单位对口帮扶一个或几个地方,领导干部联系一户或几户贫困户,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单位发挥自身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需要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能让对口帮扶早一些见到实效。对口支持、对口帮扶,可以使帮扶工作更加精准,也可以做到让贫困户提前退出贫困行列。笔者担心的是,倘若每到年底就采取简单包销方式,解决贫困户与市场对接的问题,一是有可能助长贫困户的依赖性,二是贫困户永远也学不会自己“织网捕鱼”,一旦没有了这种对口支持,贫困户是不是又会回到原点?

笔者认为,对口扶贫如果不解决贫困户技能及养殖产业的市场问题,不引导贫困户按市场规律去发展种养殖产业,几年扶贫下来,贫困户还是小家小户的生产,融入不了大市场,面对市场,仍将“不堪一击”。

上述方式,尽管帮助贫困户解决了暂时的销路,但没有真正赋能,难以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曾撰文指出,伴随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扶贫脱贫作为2018年三大攻坚战重要底线和基础之一,也同样转入到了脱贫攻坚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和最为关键时期。

提高扶贫质量,需要扶贫单位与扶贫对象共同努力,在应对生产与市场能力上实现双双提升。

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在地方两会上,至少22省区市将具体脱贫目标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计越来越多的贫困县、贫困村将在今年退出。在贫困县退出中,要警惕采取“包销式扶贫”实现的“暂时脱贫”。

真扶贫要拿出绣花的耐心,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帮助贫困户找到定位,实现赋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作者:严碧华(本刊评论员)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