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袭古创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袭古创今

李明祥: 临碑帖读诗书 终成名家

来源:民生网2018-02-08 09:27:36 碑帖 诗书 李明祥

 

 

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师灿若星辰,如: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等久负盛名的艺术家,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传世书画精品,为当代书画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我们当代的艺术家也要和他们一样,把自己积蓄的传统文化知识、心得体会散发出去,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书法家李明祥先生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毛笔字,横竖格上描红,练习小楷,物质基础匮乏的年代,铅笔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属于一种奢侈品,见不到铅笔,三分钱一支毛笔,就开始了毛笔字的练习。1970年12月28日参军,部队的生活,让酷爱书法的李明祥感觉如鱼得水,那时没有字帖,有一种影印片,看赵孟頫的字,楷书还有一点行书的味道,说是行书是用楷书写出来的,尽管是这样,他也会爱不释手,就此打下书法基础,由于毛笔字基本功扎实,在部队墙报、笔报、艺术字、变形字,他绝对团队骨干力量,每半个月,部队都会有一次墙报或者笔报的比赛,张贴在墙上,大家交流,仅有的展示机会,也算是一种鼓励,也有一点刺激,不示弱的心态,夺冠荣誉成了苦练书法的动力。当时有种擦脸的雪花膏,记得名字叫“百雀羚”,用完了以后里面放一点棉花,把钢笔头拔掉当毛笔,有时不知不觉就写到了深夜,那时的练习书法的场景记忆犹新。七零年参军,七六年离开部队,七年的时间先生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这段时光向天平一样,受益终生,部队锻炼了先生,先生对部队生活的留恋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李明祥先生的爱人小时候,由于家穷,从小没有上过学,特别向往上学,更羡慕写字,李明祥先生挥洒自如的写字过程,让她十分崇拜,先生一手漂亮的书法深深吸引着她,由此结缘,成就俩人美满幸福的人生。

传承,就是多写、多宣传,创作出好的作品,传播正能量,在满足自我创作过程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书法,传播传统文化。李明祥先生常年扎根基层,那里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由于,李先生书法远近闻名,周围乡邻总会有一些人向他要一个中堂啊!写个“家和万事兴”啊!或者其他作品,先生从来都是毫无条件的书写,欣然允许,先生觉得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回报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先生勤学苦练,笔耕不辍地动力,尤其在临习古人的过程中,遇到最困惑,觉得最枯燥、最乏味,临不下去的时候,用简单的一支笔写出大家都喜欢艺术作品,乡亲们的热情总能给先生勤耕书法继续的动力。李明祥这种情系基层,扎根当地的艺术精神让人感动,在宁夏著名作家、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守成倡导下,宁夏书法界掀起向李明祥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当地影响很大。年近七十的李明祥先生总觉得需要学习的传统文化时间不够用,时间紧迫,在吃饭的时候,甚至于觉得馒头或者饼之类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最不浪费时间的生活。

古人的东西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必须要遵循古人,临摹必不可少,古人与今人都把临帖看作是书法入门的钥匙,是学习书法打好基础最好的方法,临的次数越多、临的范围越广,基础就越牢固,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绝对不能落入古人窠臼不能自拔,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七分古人,三分自己,每个人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笔墨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创作的作品各具特色。在临帖的时候首先要观察细致,要去观察原帖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临摹,做到眼准手巧,眼到手到、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在同样一个字的处理上,下笔、运笔、收笔的过程,要精心研究,学习书法家的精华,而且临摹还要选对字帖,喜欢谁的字帖就临谁的字帖,先一步一步把它学扎实、学稳固,觉得临到一定程度了,再调整换下一个书家的书体,通过多家的书体学习临摹,博采众家之长,集诸家之美,之后,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这些,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认为怎么写是你自己最合适的,你就按照那种方法继续走下去,一定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之间,李明祥先生笔耕书法已经50多年了,先生从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行间的留白、款文的措辞到线条的变化、墨色的重淡、笔墨的干湿以及用印、用墨、用纸,精雕细琢、匠心布局,让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醉的纯粹、爱的热烈。先生的作品登大雅之堂而显得雍雍华贵,入小胡人家又质朴无华,清新雅致,李明祥先生和书法老前辈启功一样,从不把书法当成金钱的交易品,从不单纯的以钱来衡量自己的艺术,别人能够喜欢,就是先生书法艺术的价值。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