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财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麻辣财经:“国家中心城市”扩容,要不要逃离“北上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8-02-09 16:39:50 要不 国家 财经 城市

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把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这意味着,西安正式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崛起的“领头羊”!2010年以来,国家中心城市从5个扩大到9个,它们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为什么要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因为,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不断扩容,一个个城市群拔地而起,对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好消息——好城市越来越多,人们生活工作、干事创业,不必非要挤“北上广”这趟车!

“好城市这么多,那是不是可以逃离北上广了?”周围的朋友这样问。

这个还真不好说。前段时间,就有人在自媒体谈“亲身经历”,500万卖掉北京房子回到老家,两年之后各种不适应,又再次回到北京。当然,卖掉的房子原价是买回不来了。

也许这只是个案,各人有各人的活法,逃离北上广的人也有活得更滋润的。不过,麻辣姐还是要提醒一下:“逃离”有风险,行动需谨慎!

北上广到底是该“逃”还是该“进”?中心城市的优势在哪里?“大城市病”到底能不能治好?咱们还是听听专家的分析。

过去人才是跟着企业走,现在是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格局。中心城市发展和功能的发挥,将对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表示,一个城市群需要核心城市和大小不等的中心城市支撑,从各国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看,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吸纳了国家最主要的现代化要素,是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中心。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过去人才和就业是跟着企业走,现在是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从海归选择就业地就可以看出城市吸引力,这个群体中1/4选北京,1/8选上海,深圳、广州、成都三个城市总共吸引来海归的1/8。总体上看,3/4以上的海归就业选择了排名前十的城市。这样一些高端人才集聚,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城市的创新产业聚集发展。

为什么海归会选择在这些城市落脚?日前举行的“2017城市发展年度论坛”上,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发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国的中心城市进行排名。追踪一下排名结果,可能会找到相关答案。

“城市实力”排名,包括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企业集聚3个中项指标。排名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

中心城市一定要对周边有辐射能力,在“辐射能力”这个大项里综合下来,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杭州、武汉、天津、西安、南京排名前10位。

“开放交流”由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交流业绩3个中项指标组成,表现最好的前5位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苏州、天津。

“文化教育”大项,由文化娱乐、人文表现、人才培养组成,该大项表现最好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南京。

“生活品质”,包括安全宜居、生活消费和医疗福祉。该大项表现排名前5位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杭州。

此外,“商务环境”最好的前5个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创新创业”最好的是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广州;“生态资源环境”排名前5位的城市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和重庆。

这么多项排名,都有北上广的身影,说明北上广作为中心城市,确有过人之处!看了这些之后,你还想“逃离”吗?

喜欢大城市不喜欢“大城市病”,高科技或许能找到“药方”

专家介绍,1980年以后,全球城市人口增长25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92座,其中有11座城市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000万。如果把超过1000万的城市叫做超大城市,那么全球已有29座超大城市。而在1950年,超大城市只有纽约和东京大都市圈两座城市。

“将这29座超大城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沿海型城市,有19座;第二类是地处内陆的首都型城市,有8座;第三类是内陆非首都型城市,只有两座。由此可以看出,人类似乎正在朝着沿海和首都狂奔。”周牧之认为,大城市的爆发,是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和空间融合的结果,融合和变革,造就了人类新一轮的发展格局。

清华大学建设学院教授尹稚表示,这些年来,世界处在第三次城市化浪潮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就是大城市群崛起。从1990到2015年,千万以上人口、500万以上人口城市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由此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口向大城市、大城市群流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绝大部分人还是要往高处走,往更多的有就业机会、更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去走。”

对于专家的分析,很多人表示赞同,却又心有不甘:“大城市有资源聚集优势,发展机会肯定更多,可是‘大城市病’也很烦人,影响大家生活质量和心情,这病到底能不能治呀?”

“的确,城市大了会带来很多外部性问题,比如环境变差、交通拥堵等。现在看来,智慧城市的发展,似乎可以创造条件来缓解‘病痛’。”徐林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带来智能交通系统建立,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大数据包括未来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的应用,也为缓解“大城市病”提供了出路。但是到底能把“病痛”治疗到多大程度,确实还是值得观察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