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8-03-05 16:15:15 贫困村 一群 一名 摩托车 老师 孩子
得知“平原小学”因为招生不足被取消办学了,想起来两年前初次见它的场景。而再次把这里的故事讲述出来,是因为这种办学模式在攀枝花和凉山州依然很普遍,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见他们。
这里是四川的格萨拉,是从攀枝花到泸沽湖的必经之地。格萨拉很美,尤其是到了春夏之交,是一个拥有高山草甸、万亩花田的地方。
但我眼中的格萨拉并非如此,至少这一周并不是这样美。
我去的地方是格萨拉的平原村,一个隐藏在格萨拉深处的村庄,在地图上瞪大眼睛都找不到的地方。这是前往平原村的路,昨天这里刚刚下了一场雨。
与我们同行的是攀枝花义工联合会和攀枝花电视台的朋友。原本是两台车,但最后的30KM都是这样的路,其中一辆车无法通行只能在山下等我们。
在前往平原村之前,不知道接下来会看到什么,只听义工联合会的朱哥讲述的第一个人是张老师。
坚守17年的代课老师
张老师,男,38岁,彝族,初中毕业。
他独自坚守在这个只有两个年级(班级)的小学17年,从未离开。他说,如果连他也出去打工了,那就再也不会有人给这些孩子上课。
张老师是代课老师,除了每月1000元的薪水外,无正式编制,更何谈五险一金。如今他的大儿子即将高中毕业,有三个孩子的他已经很难负担起这个家庭。他说,最近准备每天下午3点半孩子们放学之后就去山下的工地上搬砖头,这样能多挣一点钱。
他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读书到什么地步,但“只要能读下去,都会支持”,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走出大山。
来平原村之前,朱哥跟我们讲,张老师是这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受大家尊敬。但他也经常会在上课的时候写错字,只不过志愿者们都不会提出来,害怕打破他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
刚见到张老师时,我主动与他握手,张老师的手看上去黑乎乎的,跟这里的所有人都一样。他犹豫了一下,把手在衣服上蹭了一下,跟我握手又迅速放开了。一瞬间,我心里酸了一下。
“希望有一辆摩托车送着上学”
这个穿着豹纹裤子的小女孩叫谢富珍,7岁,彝族。她是学前班的班长。
由于准备得不充分,我们只是带了少量的食物来平原村。食物分给他们以后,谢富珍把所有的东西都迅速塞进书包里,就是她夹着的这个包裹。她说要带给妹妹吃,妹妹没有吃过。
其实这样的话语,这样的情景都是在我意料之中的,但我还是没忍住,走出教室哭了。
小姑娘不知道自己每天上学要走多久,反正起床收拾一下就跟小伙伴一起“徒步”,走到学校差不多九点多,就开始上课了。
我们问她是不是一个人上学,她指着同桌的一个小男孩说不是。
“那他是你的邻居吗?”
“不是,是亲戚。”
“是你弟弟吗?”
“我7岁,他8岁。”
“那就是你的哥哥了?”
“也不是....是舅舅。”
谢富珍很懂礼貌,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洗手洗脸,把垃圾扔到门外的垃圾桶里。
按照习惯,接下来的问题应该就是“你想上大学吗?”当然这类问题也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得到想要的答案。但现实并非如此,或者说“大学”在孩子的思想中还是一个没有概念的存在。
同行的攀枝花电视台朋友告诉我们,她曾经去过另一所学校,学校的墙上写着“让我们努力走出大山”。
当她问孩子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们说,希望有一辆摩托车送他们上学。
因为现实就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每天要往返六七个小时在上学的山路上,他们走了太多的路,却从未走出过大山。
离开的时候,放学回家的谢富珍和她的舅舅拼命向我们挥手。
村里的“富二代”
不知道下面这个小男孩的名字,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他正一个人蹲在路边的土豆地里,不知道在干嘛。
我们到学校之后发现他又跟过来了,这个捂着嘴的大婶说,男孩的爸妈都在福建打工,每年回来一次。她说,他们在外面都能挣好多钱,说完用手比划了一下厚度,目测有二三十厘米。“一年能有五六千”。
后来的相遇,大家一直打趣叫男孩儿“富二代”。只是富二代的生活与他的左邻右里并无两样。同事给他重新扣了扣子,原本他的衣服扣错了。
70岁的失明阿婆
这个大眼睛男孩叫李红,7岁,彝族人。他还有一个8岁的哥哥。
李红不会讲汉语,与我们也没说过一句话。在他8个月的时候,妈妈因病去世,5个月后爸爸离家再也没有回来。
生活在一起的是他的爷爷奶奶和智障的小叔。阿婆今年70岁,眼睛已经几乎完全失明,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地里干活,爷爷一个人去了山上放羊。
他们一家每天唯一的食物就是自家种的土豆。
朱哥说,土豆就是平原村最常见的食物。
阿婆说,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会尽力抚养孙子,如果哪天不在了,希望有人能把兄弟俩送到福利院。她不会汉语,是用彝族话说的。还没等同行的张老师翻译过来,我们就明白了她的意思,毕竟情感是想通的。
离开的时候,阿婆把我们送出门外,同事抓着阿婆的手说,阿婆,会好的。阿婆真的听懂了这句话,失声哭了出来。我们看着阿婆,不知道该说什么,更不知道该承诺什么。
回来以后,很多人在朋友圈问我,他们需要什么物资。我说什么都需要!他们几乎缺乏一切物资,油盐酱醋,一切都很匮乏。我再三提醒我的朋友们,如果要给他们寄衣服,千万小一号,常年缺乏足够的食物让他们明显的营养不良,比城里的同龄孩子都会小上一号。
突然想起了一句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任学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