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旅游

走进“舌尖3”木翠的家,吃一碗稀豆粉,听一个六百岁高龄村庄的故事!

来源:民生网2018-03-15 10:56:08 豆粉 舌尖 高龄 村庄 故事

摘要:那一天,是从一碗稀豆粉开始的。

那一天,是从一碗稀豆粉开始的。放弃了酒店的自助早餐,开车去吃一碗稀豆粉。它很特别,是央视“舌尖3”第二集力荐的稀豆粉。

惊蛰,这一天的日光来得早,晨辉给腾冲这座边境小城披上了金甲。我们的目的地是腾冲董官村。扎根街头巷尾寻觅一碗腾冲的稀豆粉。董官村在腾冲县西北约六公里处,是腾冲清末民初商贾繁荣昌盛的古村落。走在董官村宽窄小巷里,一如漫步在新旧交替的时光中。600年的史事沉浮,恍若昨日。

停了车,站在董官村村口。抬头便可看见一处高大门楼,上有光绪帝题书的四个大字:高节林立。沿着古老的街巷一路走,沿路问了好几个当地人,才看到那一棵大树。那碗“网红”稀豆粉,便是在这里售卖。没有店铺,大树底下,一张石砌的大桌子旁,一对夫妇忙碌着。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是这里的常客。

这一碗稀豆粉,是老奶奶“木翠”一家在家中手工制作。我们兜兜转转走到了木翠家。这是一处简陋的居所,老奶奶木翠在灶头上不停的搅动着,老爷爷祥元灶头上烧火。这对夫妻在42年里,日日如此。

稀豆粉的原材料是白豌豆,把上等豌豆放到盆里加水泡一夜,然后用石磨带水磨细,再用干净的纱布滤,把滤下的豌豆粉水倒进锅里,就可以煮稀豆粉了。等稀豆粉的时候,我拾级而上,发现二楼是一个储物间,堆放着一些杂物,几串腊肉挂在绳上。

从楼上望下去,家中的那几个孩子,在帮忙搬凳子。这个家庭里有四个孩子,二男二女。最小的女娃娃剪了男生头,一眼望去以为也是个男孩。似乎老奶奶“木翠”的一辈子,都在做这一碗稀豆粉。靠着勤劳的双手,养活了这一家八口。

木翠家的小孩子在准备用餐前的东西,小小的身影透着腾冲人的质朴善良。

不久,我那碗加了米线的稀豆粉,被端了上来。稀豆粉煮好了要马上吃,要不稠了就不好吃了。也可以把烧饵块撕成块放进稀豆粉里。桌子上的调料有很多种,我几乎每样都舀了一些,撒上少许葱花、辣椒面、花椒面。

木翠是嫁到董官村后与婆婆学着开始制作稀豆粉的,也是现如今极少数坚持着的人。乡里乡亲的人,都喜欢木翠的稀豆粉,更喜欢木翠的厚道与淳朴。每个董官村的清晨,乡亲们在树下等着木翠的稀豆粉成为了一种习惯。

食物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就像母亲做的饭菜。哪怕你离开家的时间再久,只要吃上一口,便可以感受到那份熟悉的久违的温暖。吃完稀豆粉在董官村转转,拍几张照片,把相机拿到他们面前,会呵呵的笑着。有个老奶奶,笑的看到就剩二三颗的牙,看得我也跟着笑了。

此时高黎贡山脚下的油菜花田,开得正烂漫,这个源于古代军队戍边卫国的董官村,600余岁的高龄。至今还保存着官田、官沟、官路这些遗迹。缓步而行,村子里安静的很,仿佛此刻的我们是唯一的到访者。腾冲春日的这次旅行,有一片油菜花海,有和睦茶花村,有大救驾和土锅子,有精彩的《梦幻腾冲》演出…但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董官村的一碗稀豆粉。

那个古老的村子,那个锅旁的老奶奶木翠,那些害羞的孩子,那个早晨留在相机里,也留在了心里。(若有所思 小海波澜)

(责任编辑:李雪)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