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走出“深度贫困”

来源:民生周刊2018-06-05 10:54:14 深度

距离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仅剩不到3年时间,甘肃临夏州脱贫工作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不仅是需要脱贫的人口多,而且临夏州历史上的致贫原因复杂。

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辖区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1市7县,总人口220万,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3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2%。

截至目前,全州还有贫困人口26.05万、贫困发生率14.82%、比甘肃省全省平均值高5.2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1.7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社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自然资源匮乏等是导致深度贫困的原因。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就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部署安排。

随后,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作为“三区三州”之一的深度贫困地区,临夏州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最后冲刺的关键时期,到了敢死拼命、决战决胜的非常时期。

“在临夏州,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之间、州委州政府与州直相关单位之间、州委州政府与州上有关领导之间,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承诺了年度脱贫攻坚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甘肃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说。

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

精准脱贫不搞“盆景”

脱贫后,靠什么来巩固脱贫成果?

指着路两旁田地里种植的经济作物,马巴村村支书苏育民告诉记者:“我们村种植了200亩云杉苗木,700余亩当归、党参、柴胡等中药材,200亩树莓。”

如今马巴村不仅脱了贫,更重要的是让贫困户能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除了种植产业的支撑外,马巴村还努力确保每户都有一名劳动力出外务工。

马巴村,地处太子山麓,全村1347人。因气候高寒阴湿、交通不便等因素,曾是康乐县最贫困的村之一。

“2013年,马巴村的贫困发生率为42%。”苏育民介绍说,“当时,村里不通水泥路、自来水、动力电,有很多群众还住在危房中,村里的学校、村委会建筑年久失修,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2570元。”

通过走访、核实、比对和甄别等一系列手段,马巴村做到了脱贫对象分布识别认定、家庭状况掌握、致贫原因分析、扶持计划措施、台账进度记录、享受政策宣传、进出信息录入、动态变化捕捉的“八个有准”。

5月16日,在马巴村,《民生周刊》记者看到,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通往村内,民居错落有致,村容整洁干净,生活其间的村民安静闲适。

据介绍,过去三四年间,马巴村共修建便民桥4座,硬化村社道路5.5公里、入户巷道2.7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和村小学,修建村级活动中心、村文化广场,改造61户贫困群众的住房。

其中,在住房改造方面,马巴村并没有搞整齐划一的规划设计,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危房修建因人而异、因户而异,按照原有的布局进行加固改造、修葺,尽量保持原有风貌、不打破院落格局。”苏育民说。

2016年3月3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来到该村实地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后,欣慰地说:“精准扶贫就应该这样做。”

△树莓种植为马巴村脱贫提供了产业支撑。图/郑智维

东乡县春台乡陈家村李牙社:

啃下饮水难“硬骨头”

5月18日,在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东乡县”)春台乡陈家村李牙社,《民生周刊》记者见到了47岁的村民马二洒并参观了他的家。

不久前,马二洒儿子刚结婚,采访中,他向记者分享了另一件大喜事:“最多再过一周,家里就能通上自来水了,这件事儿和尕娃(儿子——记者注)结婚一样重要。”

如果不到现场,很难想象这里缺水的现状。

每次下雨,马二洒必须将屋顶的雨水用集水装置收集起来,储存到家中的水窖以备平时饮用。雨水不够时,他还要赶着毛驴去很远的储水点驮水。

然而,因为地处高原,气候干燥,春台乡年平均降雨量仅为230mm,但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3倍。

“在临夏州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饮水难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透露:临夏州还有7.9万名偏远山区群众吃不上自来水,20.6万名农村群众水源不足、供水不稳定,7个县没有第二水源。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东乡县视察调研,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重要指示。

当时,交通也是东乡县面临的一个难题。站在门前高坡处,马二洒就能清晰地望见县城,但如果步行过去,却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

东乡县地处青藏高原与西北黄土高原的交会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2610米。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处处是悬崖峭壁。1510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上,分布着1510座山、3083条沟。

如今,村里先是通了水泥路,又通了自来水,这让马二洒对未来的脱贫充满了信心。

结合自家的情况,马二洒还制定了具体的脱贫计划:“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结合我家具体情况,适合外出务工和发展养殖业。除了政策性资金扶持外,再自筹一笔资金,计划购买30只羊、3头牛,力争在2019年实现脱贫。”

“自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马二洒一家享受到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各类补贴4220元,7岁的外孙女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此外,考虑到其儿子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技术,帮扶干部已协调相关部门,助其参加县里组织的带薪培训。”陈家村的一位村干部说。

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

“五个一批”全面脱贫

作为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临夏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有26万多人,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等10个民族。

距离县城10公里,积石山县柳沟乡阳山村属寒冷阴湿气候区。5月19日,《民生周刊》记者在这里看到,村委会、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广场、日间照料中心、超市等村级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在村史馆,指着一张张村容村貌变化的新旧照片,大学生村官康鹏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阳山村的变化。“过去,适龄儿童基本上接受不了正规的学前教育。”“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住房室内光线昏暗,阴暗潮湿,室内设施简陋。”……

2013年,阳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3户1055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2.8%。当时,阳山村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增收等问题突出,经济发展缓慢。

关于阳山村贫困的程度,从当时的媒体报道可了解到一些细节:

“2013年,全村只有两辆三马子(机动三轮车——记者注),家家住的土坯房。村子通向乡里的道路全是烂泥路,4公里路得走一个小时。人均年纯收入2810元,扶贫攻坚形势非常严峻。”

过去的几年间,该县在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基础上,推动实施了“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014年,阳山村已实现整村脱贫,目前该村的工作围绕脱贫巩固提升及防返贫等相关工作展开。

现年71岁的张菊香只有小学文化,却是有名的村医。在阳山村医务室,记者见到了脱贫后的她。

去年,她的家庭总收入3442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573.8元。头脑灵活的儿子在青海打工,每年可以有至少30000元的收入。不久前,家中刚刚添置了一辆价值10万元的小轿车。

过去的3年间,张菊香一家享受到一系列帮扶政策。除了危房改造补助4.7万元的资金帮扶以外,还获得了产业帮扶的8只羊和1头牛。10岁的孙子就读阳山小学,可享受教育减免政策。

脱贫后,帮扶干部还协助张菊香一家制定了巩固提升计划,预计今年家庭收入41400元。

“过去,一家人守着不足5亩的薄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很难。现在的好日子过去连想都不敢想,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脱了贫。”张菊香的丈夫赵怀福说。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