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8-07-06 14:27:55 唐家 心血 灵魂 艺术
唐家振,1955年生于广西,少时拜98岁的乡贤清朝秀才苏瑞发为师,有幸成为苏老先生关门弟子。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会长。
四年前的二零一四年五月六日,唐家振和妻子李丽,带着他刚刚搁笔的《一支毛笔书-<古文观止>-小楷二百米十卷》,走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记办公室,请导师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现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指导。之后,郑晓华若有所思地问他:以后你还有何创作打算?唐家振脱口而出:没有打算,因为《一支毛笔书-<古文观止>-小楷二百米十卷》的创作,似乎消耗了他非常大的精力。而郑晓华却毫不犹豫地说:你还要把《古文观止》再创作一遍。唐家振问:为什么?郑晓华心平气和地说:你的小楷手卷虽具相当的艺术水平和学术价值,但让业内人士感觉:“只是长而已”,你应该把这《古文观止》“做绝了”。唐家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问:郑院长,应该怎样创作才算“做绝了”?郑晓华果断地说:你用全方位展示历代经典小楷艺术风格的方法,把《古文观止》通过多形式,多色彩,多板块的创作方式完成,让大众于鉴赏中,有进入历史各阶段文学艺术殿堂的身临其境之感,这就可以“做绝了”。听着郑晓华老师的话,他脸带难色:这是一项创作大工程啊!如果要完成,起码要花五年时间。导师郑晓华认真的说:那你也应该去完成……
就这样,唐家振欣然接受了导师郑晓华再创作《古文观止》主张,紧张而有序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回首四年来的心路历程,苦并快乐着。“欲利其事,先利其器”。首先,他参照导师郑晓华“多形式,全方位展示历代经典小楷艺术风格”的总体思路。虑定卷数及每卷容量,接着便是遴选小楷字帖。然而,历代碑帖虽浩如烟海,经典小楷屈指可数,更何况能雅俗共赏的那就凤毛麟角了。尽管如此,本着艺术应与时俱进的学术原则。经比较筛选,挑拣出:魏钟繇《墓田丙舍帖》、《宣示表》、《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黄庭经》、《孝女曹娥碑》;唐朝褚遂良摹《东晋王羲之-乐毅论》;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北魏《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隋《董美人墓志》;唐朝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文》和《自书告身帖》, 柳公权《金刚经》;宋朝苏轼《问养生帖》,黄庭坚《小楷金刚经》;元朝赵孟頫《汉-汲黯传》;明朝祝允明《小楷千字文》,文徵明《落花诗》,王宠《辛巳书事七首》;清朝傅山《小楷千字文》;现代:《童星录小楷》,《胡问遂小楷》,《任政小楷》,《姜东舒小楷》等27种风格小楷字帖。
进入创作阶段,他为了让观赏者身临历史各朝代文学艺术殿堂之境。按照文学家为前辈,书法家为晚辈;或文学家与书法家虽为同辈,而书法家要比文学家小十岁以上,以避免书法家出生于文学家之前,造成书法家书写未出生文学家的文章的作品。他将《古文观止》全书二百二十二篇经典文言分为十二卷创作。每卷装裱后为三十米。各卷均包括:周、秦、汉、唐、宋、明各朝代文章,便于观赏者在鉴赏单卷书法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各朝代经典文言的写作特点,然而,书中各篇文章字数悬殊,如第一百一十七篇《唐-刘禹锡-陋室铭》仅81字,而第八十八篇《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却是2401字。为了每卷字数均衡而书写后装裱为三十米,必须不厌其烦地将《古文观止》全书二百二十二篇文言逐一点出字数,最后使每卷字数差控制在三百字左右。待创作的处理于作品幅式的宽窄和长短及装裱时每幅作品之间三十厘米左右隔水中进行调整。因此定为:第一卷21篇,第二卷20篇,第三卷19篇,第四卷17篇,第五卷18篇,第六卷17篇,第七卷17篇,第八卷20篇,第九卷20篇,第十卷18篇,第十一卷18篇,第十二卷17篇。另外,特殊情况特殊处理。首先,周文、秦文、汉文用魏朝钟繇、东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小楷书写;那魏晋时期的文言则用北魏和隋唐的小楷书写。其他的如:唐朝的文言多在中、晚唐时期。而中、晚唐只有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位大书法家小楷;初唐时的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又不能书写中、晚唐文学家的文章。所以,就安排了宋,元,明朝的书法家小楷风格完成。又如,到了明朝的文言,也多是中、晚明时期的文章,本应用晚明或清朝书法家的小楷风格书写,但晚明、清初只有傅山让他看好。为符合不同文章用不同风格小楷完成,他选用了现代:童星录,胡问遂,任政,姜东舒等书法家的小楷风格完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帖,选出来了,这便是“精米”。临帖和转形,便是他这一所谓“巧妇”所“为”之“炊”。也就是说,临帖,转形的优劣,直接影响书法手卷创作的学术(形似)水平与艺术(神似)水平。据于此,他把握住张旭光老师“到位味道”的临帖关键;同时坚持胡侃先生:既要与字帖“形似”,更要与字帖“神似”的原则;从中悟出齐白石老人:临帖不求“形似”叫“俗写”,将一事无成,而临帖囫囵吞枣的追求“形似”叫“匠气”,终亦事倍功半这一精辟论断的真谛。所以,他于临帖中遵循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告诫。先将字帖通过笔调的轻重,形体的方圆或外拓;体势的平正、险峻等进行归类。然后于临习中,逐渐体验各帖的用笔、结构,从中透过字帖方方面面而想象其墨色变化;分析其通篇章法韵味,以达神解各书法家的书写性情。例如魏,钟繇《墓田丙舍帖》,乍一看很像为东晋王羲之所书:用笔基本脱掉篆隶笔调;而且结构端庄,内紧外松。但细心品玩,观摩,与其《宣示表》,《荐季直表》比较,《墓田丙舍帖》中诸多用笔,偏旁和部首都高度“一致”的“形神相通”,都是魏朝钟繇独有基调。与东晋王羲之字帖里的偏旁,部首和用笔有“本质的区别”。这样,于不同书法家的比较,用一书法家不同风格的细微差别的分析比较,便较为容易“稳、准、精”的把各类字帖临得“形质兼备”而“维妙维肖”。
最后,是印章问题。之前他创作的《一支毛笔书-<古文观止>-小楷二百米十卷》,深感虽洋洋洒洒,没有印章点缀;总觉白璧微瑕,美中不足。所以,二零一四年五月六日,接受导师郑晓华创作策划任务之后。于再创作前的三年多临帖之余,他又逐一细心研读《古文观止》各篇经典文言,勾勒出贴切题意的二百二十二个中心词。如:第八篇《左传-曹刿论战》,中心词为“士勇帅智,以弱胜强”;第二篇《左传-周郑交质》,中心词为“礼义之信,胜于人质”;倒数第二篇《明朝袁宏道-徐文长传》,中心词为“英雄失路,托足无门”;最后一篇《明朝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心词为“死生之大,匹夫有重于社稷”。并将这二百二十二个中心词,书石篆刻为套章,以作压角之用。使这两部小楷手卷:《一支毛笔书-<古文观止>-小楷二百米十卷》,和《古文观止-多种小楷三百六十米十二卷》。既达到中国书法艺术“黑,白,红”的最佳精彩搭配;又让观赏者于中心词印文中,大概知晓该幅作品文言中的含义;感悟各幅美文艺术的境界,受益各方面的正能量。如从首篇《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心词“兄弟互残,家忌国禁”,可以感悟:无论国家,集体和家庭,如果不同心协力,而勾心斗角;则国运不展,事业不兴,人际疏远而衰亡。
除全方位展示历代经典小楷艺术风格之外,还应用多色彩,多板块的方式创作,为此,他采用十色生宣纸,多板块,通过排列组合的形式创作作品,以达到解除观赏者的视觉疲劳,同时弥补观一概全的单调创作模式。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四年多时间,弹指一挥。他终于用27种风格的小楷,全方位展示历代经典小楷艺术风格书法手卷《古文观止-多种小楷三百六十米十二卷》的创作。超越了他书法艺术创作的人生梦想。真乃“快哉乐哉”。
《古文观止》的创作结果得到很多书法界同仁的认可和肯定,他的很多同学欣然为《古文观止》题跋,尤其是他的导师郑晓华、孙晓云、周志高、张旭光等老师的高度赞扬和鼓励,让他觉得:努力赢得肯定、深研才有价值。然而,他最大的收获则是:对古代书法艺术深入梳理、深入学习的过程,让他重新认识古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书法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