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8-11-20 16:00:41
1985年,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21位农民专业户联合召开全国记者招待会,发出了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时代强音。33年后的2018年11月18日,苍南县举行“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国媒体苍南行”活动,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全国40余家主流媒体到苍南采风,并再次召开全国媒体新闻发布会,展现改革开放以来苍南的巨大变化。
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是此次活动的首站。“市场目前共有480家店面、298家经营户,经营鹿茸、人参、冬虫夏草、鱼胶、燕窝等300余种滋补品,去年成交额30.2亿元,今年1月至10月成交额已达25亿元。”市场负责人许晓君介绍,该市场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参茸市场,依托集散优势,市场二期将在今年年底开张,已有200余家在外经营的商户签署了入驻意向。
伴随着浓郁的药香,媒体记者一行在参观了参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后,不由感叹:苍南本地不产药材,却能将参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折射了苍南人特别能吃苦创业的品质。
龙港,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城”。走进龙港新城,现代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座国家新型城镇试点城市,正成为温州大都市南部副中心城市转型升级的新亮点、新标杆,布局先进,设施齐全,街面整洁,环境优雅。而走进龙港中对口、鉴后西等村庄,但见河流蜿蜒,绕舍而过;白墙黛瓦,绿树掩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一派梦里的江南水乡模样。
来到金乡镇卫城文化客厅,老记们立即被小院深处童声琅琅的方言课堂所吸引。这里是金乡镇以众筹形式打造的城镇公共文化场所,置身其间,如同穿越到了古代的私塾学堂, “过去外界对苍南乃至温州的认识常常带着‘有钱’的标签,今天看到了这里对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热爱。” 有人感叹道,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苍南吹起了一股新风。
从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到海西电商科技园,从美丽乡村中对口村到龙港新城规划展示馆,从矾山福德湾古村到马站蒲城明朝抗倭遗址……一路走来,媒体记者们感受到了苍南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生态环境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等生动画面。
“改革开放为苍南跨越发展吹来了强劲的东风,苍南的发展又为改革开放作了一笔精彩的注脚。”文汇报记者刘海波深有感触地说。他表示从苍南发展看到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闯天下路、敢创天下业的拼搏进取精神,也从苍南看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苍南县1981年6月建县,位于浙江最南端,毗连福建,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40年来,全县上下秉持“苍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苍南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40年来,苍南实现了从农业小县到经济大县的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1.7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15.49亿元,财政收入从1532万元增加到55.87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498万元增加到79.58亿元,分别增长了292倍、363倍、318倍。三次产业比重由原先的70.1:20.6:9.3调整优化为6.6:36.8:56.6,形成了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纺织、机械仪表、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并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矿山井巷之乡”等16张“国字号”金名片。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浙福水产城、中国礼品城等几大商品产销基地和专业市场辐射全国各地,2017年全县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人和100亿元。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城镇化率达到62.79%,
吃改革饭长大的苍南,40年来,实现了从边陲小城到发展前沿的历史性跨越,是民营经济发展先发地区和“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相继创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第一家私人钱庄、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第一家农民包机公司、第一个银行浮动利率等十多个全国改革第一,创造出了县一级改革风向标式的辉煌。
“近年来,苍南坚持弘扬改革精神,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了“最多跑一次”改革、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管乡用”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养殖用海“三权分置”等一批全国全省改革样板。同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实现全覆盖。特别是统筹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全力打好“五水共治”、“垃圾革命”等环境整治组合拳,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2017年全县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97.5%,创历年最佳。”苍南县委副书记胡长虹介绍说。
(徐贤良 徐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