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8-11-22 11:21:16
杜光,1974年出生在湖南湘西永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和姐姐、姐夫崇尚孔孟之道,热爱传统文化,或许受他们的影响,亦或许天性使然,幼年的杜光就喜欢绘画,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一张宣纸、一只毛笔,临古学帖,对现代人来说,乃极其平常之事,但是对青少年时期的杜光而言,甚至拿着毛笔在烟盒上临摹连环画都是非常奢侈的时光,但凡有那样的机会,便能带给杜光拊掌跳跃、欣喜若狂的感觉。知子莫如父,杜光对绘画的酷爱,父亲看在眼里,高兴与心疼交织于心,从家庭支出中尽可能多地给杜光一些零钱,杜光甚至把吃饭的钱省下来买些绘画材料,一张宣纸、一张年画的背面都能分成若干份,集结成册,便成了临摹的画稿。那个艰苦而又充满无限向往的时期,杜光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把自己关在家里揣摩临习自己喜爱的图画,同学喊他去玩,均不出去,有时,把临摹比较逼真的小画贴在门上,上学、放学都要反复观看,成就感十足,极其陶醉。喜欢就是成功的基石,几十年如一日的心追手摩和勤学苦练,又经历社会浪潮的洗礼之后,杜光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对“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绘画艺术追求,他内心深处已经非常清晰,对绘画艺术的渴望也更加强烈。现在,杜光顺应“回归传统文化”、“书法、绘画进校园”的时代要求,自愿走进学校,做一名普通的绘画教师,通过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在学校中传递传统绘画精神,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期刻苦铭心的绘画岁月,而又渴望成为大画家的感同身受,让那些家庭条件一般,或者喜欢画画而又不得其法的孩子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用杜光自己的话说:“看到那些孩子获奖,心理特别高兴,听到考上国家重点美术学院的学生说:‘杜老师,没有您,我就不会走上绘画之路’的感慨,特别有成就感”。
杜光书法以颜楷《多宝塔》、《勤礼碑》筑基,楷书端庄,取法乎上,后学汉隶,古篆,隶书取法《史晨碑》的工稳端庄、《曹全碑》的秀丽飘逸、《礼器碑》的宽博厚重,广泛临习张旭、怀素、王铎、傅山等历代大能。与书法相比,杜光的绘画面貌更加凸显,他的绘画从《芥子园画谱》开始,到刘奎龄、刘继卣父子的人物、花鸟,对临揣摩,细心体会,深入研究吴昌硕、齐白石、李苦禅、王雪涛等近现代花鸟画巨匠,后专攻王雪涛的小写意花鸟,入王雪涛花鸟画,信手拈来,落笔既能,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几十年来,勤于笔耕,持之以恒,以古为鉴,博学积养,又常年深入生活,对景写生,目识心记,把诸家之长融进自己对绘画的表现才情,形成独具一格的花鸟画个人风格,让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
观杜光的花鸟画《金色时节》兼工带写,用重彩勾勒雄浑悠远之境,青绿刻画翠绿欲滴的南方蕉叶,以山水画的构图反衬一对仙鹤的休闲宁谧,两只仙鹤回首顾盼、目视远方,把读者引向画外,动静结合,山下呼应,构图简洁概括,笔法洗练遒劲,取秋韵之清,祛秋意之冷,取自然之趣得心中之境;《翠玉生辉》“孔雀眠高阁,樱桃拂短檐”,诗意浓厚、意境连绵,杜光选择茂密苍劲的老树为背景,依然用山水构图方式把两只工笔晕染的孔雀置于最凸显的位置,两只孔雀精工富丽,形象传神,气韵生动,迅速吸引读者的目光,增强视觉的张力,远景、近景融合搭配构成物与境的协调统一,画面效果淡雅丛生,高雅别致,艺术趣味灵动感人,怡心悦目。《梳妆》、《翠羽显瑞》、《春融闲情》、《一尘不染》等绘画作品既能体现工笔花鸟画语言本身的魅力,又能充分表达工笔花鸟画的本体特征和内在关联。杜光通过提取纷繁的历代花鸟艺术的精华,对前人形式特定的面貌进行消化和再创新,把传统工笔花鸟的笔墨精神和新时代绘画语境中艺术技巧进行有效统一,形成既能准确体现杜光独到艺术气质,又能充分照顾大众审美情趣的艺术画面,让大众走进杜光的作品流连忘返,回味去穷。
(文/蔡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