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8-12-28 16:26:15
从“中西结合”到“心结中西”
——张万琪先生绘画理念探索之旅
从张万琪先生中国花鸟画创作已经得到众多群众喜爱,业界专家认可的今天,回顾一下他走过的拼搏探索之路,真的有点意思。我是崇尚中西结合的,我的艺术理念是:心结中西。
张万琪先生自幼跟随家乡一位毕业于中国最早的艺术院校——杭州国立艺专,又是家学渊传的当地著名画家商敬诚学习海派中国花鸟画。他踏踏实实、诚诚恳恳、眼看搏记、心领神会、亦步亦赴地跟着老师学,几年下来,十几岁的他临摹的老师作品已经完全可以乱真。曾经连他的另一个老师,绍兴文理学院美术系主任冯俊臣先生也被“骗过”,把他的临作十余幅以为商敬诚的原作装裱珍藏,多次在收藏界流转品赏,直到张万琪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自己看到,才还清了这个有些尴尬的历史“真面目”。也由于是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张万琪保送进入当年浙江美院(现在叫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学的竟然是油画。但这也给了他一个人生难得的机会,使他全面系统地得到一次学院派的西方艺术语言熏陶,接触了主要是俄罗斯巡回画派传统的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的影响和教学,使他在心中又深深埋下西方优秀文化的种子。
可以看出“中西结合”对张万琪的艺术发展确是一件最自然最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这时候的他开始“用中国画的理念来画油画,用西洋画的技法来冲击中国画”所创作出来的一批作品开始出现了与当年老师面貌较大的差异。这些新的尝试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边是赞扬和认可他的创新精神,认为作品中有了可喜的自己的面貌。一边认为他离经叛道,不守规矩,斥之为“野派”。
这时的张万琪先生自己也陷入艺术探索的深深苦恼。综观中国近代艺术史,倡导并实践“中西结合”的艺术家并不少,取得了骄人艺术业绩的也很多,有的甚至列入了艺术大家之林。林风眠、徐悲鸿、庞薰琹、吴冠中等等前辈大师级画家,不管他们在“油画中国风”还是在中国画中移植西方精华中都进行了非凡的探索,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作品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中国美术立于世界之林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但是真正把他们的经典代表作品和我国历朝历代的大师精品并列在一起严格审视和对比,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作品创新有目共睹,精美还有所不足。
历史是一面最公正的镜子。没有半点虚伪和偏袒可言,真正的金子都得经受它公正的审视和考验。也正因为如此,对他们的评价甚至整个“中西结合”的方向也遭到了一些“固守传统”人士的质疑。而处在这个风口浪尖中的张万琪先生既坚持执著的顽强拼搏,也不免产生惶恐和痛苦。相信自己坚持“中西结合”艺术道路没有错是一回事。拿不拿得出走这条路子创作出令人心服的精品又是另一回事。对一个真正的画家来说,理论是灰色的,探索是孤独的,期待社会的认可直到历史评判的唯一的途径只有靠自己的作品说话。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叶,这近三十年的时间历程,是张万琪先生自觉步入艺术探索处处攀山,时时涉水,辗转起伏,不断反思的痛苦时期,但又是他人生道路中一个又一个的转折点。他从一个中师美术教师到大学美术教授,从一个普通的执教者到艺术系系主任,他不断转换工作角色,不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社会需求,但不论他担任什么角色,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自己艺术理念的探求和作品中不停创新的艰苦摸索。使他走到现在这个层次和得到几十年来未解之“谜”得以“悟”的机缘,是他临近退休之际,意外收到美国留学生委员会主席的一纸邀请,聘请他前去美国Kasans州立大学外语系讲授“中国文化”课程。他正式结束了在自己祖国任教三十余年的讲坛生涯,飞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美利坚联邦合众国,继续在大学从事文化教学工作。从2007年到2010年近1000个日日夜夜里,他除了在学校里正常教学,就利用一切休息和空闲 ,当然放弃了任何假期和休闲,利用美国发达的航空交通,几乎飞遍了美国西、中、东部所有大小城市,还去了太平洋腹地的火奴鲁鲁—夏威夷。除了坚持不懈地旅行写生,他把绝大部分时间泡在了美国上百个艺术馆、美术馆和博物馆里。
同时,我们也应正视机械学习西方绘画而导致得不偿失的教训,真正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西方艺术的精华,把传统和西学真正吃进去,再用心体会出来“中得心原,外师造化”。这里面,一颗“心”最重要。“心”必须放在第一位。我们应像老校长潘老一样用心吃透中国传统和西方艺术,方能旗帜鲜明地提出捍卫什么,反对什么,才能继续真正造就出当年我们“浙派人物画”一样的时代亮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仗着胜利国老大的地位,使其国内经济现代化得到迅猛发展,很快成长为超级大国,世界首富,巨大的财富也疯狂地涌入艺术市场。到了五十年代末,世界美术之都已悄悄从法国巴黎转成了美国纽约,拥有众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经典原作的馆藏充斥美国各地。特别是作为大都会的纽约,不仅在美国,甚至也成了世界的经济中心,几个世界级的大艺术馆所拥有世界艺术作品经典数量和质量,也使他们站到了世界艺术品收藏前列。
当张万琪先生多次参观揣摹了这些从古到今的艺术馆藏珍品之后,当他从几乎使他激动得窒息的艺术品长廊中出来,一次坐在大都会博物馆前的台阶上闲目静思时,沉浸在艺术品的激情暂时得以沉静,目不暇接的艺术视觉冲击得以缓息,他不断地想,不断反问自己,大都会博物馆把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聚集在一起,把各种艺术流派都分列在一起展示,数以十万计的艺术珍品为什么仍然觉得相互那么和谐,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冲突?我们中国的古代艺术瑰宝从西汉巍巍雄伟的碑刻到整块泥璧全部原汁原味展示的敦煌壁画:从历代名家的书法力作到近现代名家的水墨绘画,它们和琳琅满目,精美异常的西方历代各国精品并列,不但没有逊色,反而更加彰显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熠熠生辉。而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象美国现实主义大师魏斯的世界名作,写实细致到达极致的《克莉斯蒂娜的路》和数不胜数的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作品并置在一起,不管他们的观念新颖甚至怪异到什么程度,不管它们的视觉效果让每一个观众能否全部接受,但是不可否定的一点,它们都只是相互衬托,相互依存,它们各自显示着自己独有艺术魅力,高昂着自己民族文化高傲的头,绝没有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小的地位之争。艺术有优劣,内涵有多少,格调有高低,风格有雅俗,但艺术世界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缺了谁也不行。好像一片星空,各自和谐地闪烁,包容着整个宇宙整体。
张万琪先生陷入深深的沉思,沉思中的张万琪先生猛然悟到一个自己久久追寻,苦苦摸索了几十年而不可得的“真理”。世界上的艺术都是各国各族文化的独特产物,但它作为人类文化的共同体,它都有一个追求人类心灵美的共性。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色,但是在文化深层意趣上又都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没有势不两立的鸿沟,没有泾渭分明的对立,它们确实各自有自己的精美和欠缺,但是它们的精华都是人类共有的,相辅相容的。关键是我们不能只是低层次的形而下的形式嫁接,而要上升到高层次的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相互借鉴和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艺术创作上相互交融以期突破提高的不二法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真正吃透中西方艺术的精髓,用“心”体会包容中西方艺术的各自的长处,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不足甚至谬误,当心灵深处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意”的洗涤,笔随心意,意从心出,这样的“心结中西”才是真正的“中西结合”。很显然这已经不是浅层次的仅仅形式上相互借鉴,相互参考的“中西结合”了。
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创作实践,张万琪先生终于 “悟”得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心结中西。有了自己理念作为指导,张万琪先生对绘画形式追求,也有了明确的方向。他不再为当年仅仅形式上的新颖追求而痛苦,他已经从心灵的交接处作着高屋建瓴的思考,从他展现在大家面前风格面貌鲜明的新作中,“心结中西”确实已经使他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面貌。
(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