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财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镇江市润州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迈步“春天里”

来源:民生网2019-03-18 13:32:12

“我们确立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展开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新布局……”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两会上表示。

新的举措,新的行动,必将引发新的变化。3月15日,镇江市润州区召开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发展城市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118个单位受到表彰,用真金白银、实际行动兑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资金总额达4782万元。

落实奖励政策 增强发展动力

近年来,润州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设立50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为该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旅游业、高端商贸、低碳产业和智能制造”五大产业发展方向,科学构建框架布局,深度谋划突破路径,发展的热度持续提升,产业转型迈出关键步伐,实现“城市经济元年”良好开局,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的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税收6.76亿元,对税收贡献份额提升至28.4%,现代服务业应税营业收入105.6亿元,增幅超10%。

润州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4亿元、增长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2亿元,分别增长21.2%、29.2%,增幅全市领先;以现代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份额达到28.4%,生活性服务业达到13.3%,建筑业达到12.8%,城市经济的特质更加鲜明。一系列发展的成果,离不开广大扎根润州企业的突出贡献和主动担当。

“今天正是要拿出真金白银兑现承诺,让每一名在润州干事创业、扎根发展的企业家、创业者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润州区区长徐心田说。

发展大会上,不少企业同样也很激动,江苏船山集团董事长冷青松说:“今天润州区政府能积极兑现政策奖励,我充分感受到了政府的诚意,这也为企业在润州这片投资热土上发展壮大注入了信心。”

筑好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壮大

江苏银行镇江分行行长邹宏亮作为当天接受表彰的优秀企业家代表发言时提到,润州区立足实际、彰显特色,“一核三区”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特色突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城市经济发展典范。

润州区在充分发挥主城区、核心区的要素集聚带动效应基础上,科学合理统筹规划好产业、人口、城市服务和生态环境等不同功能分区,围绕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中“一核三区”的整体规划,建设“城以人兴、人以城安”的现代化主城区;依托镇江科技服务集聚区、长江金融产业园的平台优势和集聚效应,加大招引总部企业、金融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盘活存量楼宇,形成楼宇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态势;做好“山水”和“人文”两篇文章,以现代旅游业为“引流点”,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升级发展,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美誉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润州将有山有水的禀赋优势,转化为高效绿色发展的胜势,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节能环保标准倒逼过剩产能退出;围绕治水、治气、治土三项重点,持之以恒推进“263”、“116”专项行动;注重把握互联网时代特点,支持市民群众参与区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将城市治理主体能力、治理机制、治理手段结合起来,通过“绿色治理”实现“绿色发展”。 

做好“深耕细作” 推动经济高质量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2017年镇江市区划调整,润州不得不重新规划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谋定而动、实至势成。三年来,润州区从原来的开发区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新型、高效发展之路。通过“政府引导+产业基础+技术服务”聚合裂变,加快构建起定位精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引导辖区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创新上投入更多资源力量,争“第一”、创“唯一”,打造具有地区标志意义的产业标杆。

润州区委书记高国成表示,润州的市场有活力、企业有利润,城市经济充盈着春天的气息,健康而强壮,希望润州企业家们能够政企同心,首在信心,贵在恒心,不忘初心,用新一年度靓丽的“经济报表”,为城市经济持续升温“添薪加柴”。

此外,镇江市润州区区委宣传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日前共同主办了“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全国主流媒体润州行活动。来自全国2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齐聚润州,就老旧小区改造,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民生工作做了集中采访报道,见证润州发展。

(张建霞 张鹏云 陆彦杰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