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9-06-21 15:26:07
他们,常年工作在地下见不到阳光,有的人需要吃钙片补钙;他们的办公场所除了炊事员和少量文员外,绝大多数人散落在地下各个站台。
他们早晨搭乘第一趟地铁上班,晚上搭乘最后一趟地铁下班。
他们有的人每天上下班路上用时达四五个小时…… 他们就是南京地铁公安民警,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地铁运营的安全。
住所值班日只能睡六个小时
家住秦淮区某花园小区的甘友福是地铁高淳站派出所民警,主要负责翔宇路南站、石湫站和高淳站的日常巡防。每天早晨6点半之前,他就得从家出发坐公交转地铁,两个半小时后才能到岗。
甘友福的上班经历只是众多地铁公安民警的缩影。
目前,南京开通的10条地铁,累计378公里,设174个站。地铁分局现有516名民警,除10%不到的警力在机关及警种大队外,其余全部散布在13个派出所。174个地铁站以主城区为中心,南面最远的在高淳、北面在六合金牛湖、西面靠近安徽岔河、东面临近镇江句容。
这些在地铁站工作的民警绝大多数住在主城区,他们每天上下班基本上都从地下穿城过,花在路上的时间相对较长。民警到岗后,需要全天候处于站台移动巡逻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由于警力有限,他们每四天就要上一个24小时的班,轮到值班时需要搭乘最后地铁返回派出所休息,早晨要搭乘地铁第一班车上岗,当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由于长时间晒不到阳光,有些民警需要吃钙片补钙。但他们从来不叫苦叫累,默默地坚守岗位。
大厂东站派出所28名民警和79名辅警,负责S8号线18个站总计45.2公里的地铁里程运营安全。各站点民警和辅警的一日三餐,不可能集中定时定点吃饭,只能由派出所后勤人员分送到各个站点。他们为每人配备了统一的保温饭盒,3名辅警负责将这些饭盒装车送到地铁站,开始长达1个多小时的送餐。每到一个站之前,都要电话约定按分秒接收,遇民警处理事务就放在指定位置。18个站点送完,第一个站点早吃完了,最后一个站才拿到,寒冷时节吃凉饭菜是常有的事。
警情延伸救助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9年4月21日晚上10点半,大厂东站派出所民警李伟执勤完毕后,和同事准备乘坐地铁回派出所备勤。上车时,见一年轻女孩在哭泣。这个女孩得知这班车不去金牛湖只到葛塘站感到很无助。女孩说,她家在安徽天长,当天晚上已约好家人在金牛湖站等她。可现在手机快没电了也打不到车。李伟立即用手机帮女孩叫了一辆车。由于已经是深夜了,李伟担心女孩的安全,在女孩上车前,加了她的微信。
李伟将女孩送上网约车时特意告诉司机:“女孩是我朋友”。一路上,李伟一直和女孩聊天,直到她安全到达目的地。李伟和女孩的聊天记录随即刷爆朋友圈,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转发。
4月11日,一位年轻女乘客在S3号线永初路站晕倒。民警在救护车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私家车变身“救护车”把女孩及时送到医院。
地铁内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乘客都会遇到。为了做好服务,分局一半以上民警懂国内各地方言,还有多名民警熟练使用英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甚至还有懂古印度语的。
“四道防护圈”20年未发生重大案件
2018年南京地铁全线网总客流达11.1亿人次,同比上升了14.4%,接处警同比上升了12.3%,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13.9%,抓获犯罪嫌疑人员同比上升了30.5%。
地铁发案少,但一旦发生事情就是大事,这就要求地铁民警在万一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处置并确保处置到位。为了实现这个要求,他们设立分局实战训练基地,每年进行全警大轮训;每年围绕巡逻盘查、安检警情处置和突发性事件应对等科目,组织两次实战练兵比武竞赛。
一线所队警力占分局总警力的92%,分局领导每周参与一线巡防。同时,把防范恐怖主义和个人极端行为摆在突出位置,不定点地随机开展“飞行临检”,构建以车站为单位的最小作战单元,逐站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派出所、车站和站口周边单位定期开展演练,熟悉处置流程,做到处置突发事件时一呼百应、形成合力。
对于地铁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处置这些危险事件,而是如何将危险人员控制在地铁之外。防范工作是地铁公安的核心工作,地铁打造的“四道防护圈”起到了关键作用。
南京地铁公安分局打造以公安大数据应用为重点,把南京地铁打造成巡检查疑、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的铜墙铁壁;以精细化巡防打造查控防护圈;根据客流、治安复杂程度实行车站等级勤务警力配备机制;科学规划固定岗和巡逻岗,打造精细化巡防模式;加上地铁运营公司的以设备安检打造“过滤防护圈”以及以“平安合伙人”打造“协作防护圈”构成了地铁警方打造的“四道防护圈”。正是这“四道防护圈”守护着地铁的平安,运营20年未发生重大案件。
(李昌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