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袭古创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袭古创今

郝大成:躬耕精研 永无止境

来源:民生网2019-10-17 14:48:08

 

 

试以笔墨做烟云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古籍上对绘画功用的赞誉和希冀,至今还没有深切的认同。数十年间学习书画篆刻,此期间亦玩味易学术数,体认大成拳养生术,更潜心佛教有年。自觉丹青之术不能洞察阴阳,探究天地;亦不会外练内养;更无由长养福德,通达般若。孜孜以求之间,唯损减精神,伤耗气脉,消磨时日,徒留笔墨。

但稍有所得,即可领略古人所谓“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的奥妙。

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千差万别,而我比较在作品中注重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的主观认识,或者尝试能够反映出主观认识的某种画面效果。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以现实为源,经过创作者主观认知,而以相关技法予以表现。

绘画技法只是一种艺术语言,而语言有所表达,一定不能言之无物,作品是以所选择技法的最终表现结果示人。可引起观者共鸣的,可以只是技法,却不能仅仅是技法。更多的应该是通过相关技法要表达的意识本质和思想内涵。

速度、时间、意识、生命,是我很有兴趣尝试表现的内容。不仅作为佛教徒,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命是不可能回避的问题,也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目标。而时间就是生命的过程,意识就是生命的内容,速度是意识最强力的感受之一。这些又都是以平面艺术难以表述的内容和题目。所以,探索表现这些内容是我的创作内容很重要的部分。

工笔作品《瞬》也即是基于此,以白马过隙这一成语为主题,以白马的头尾交错表现速度感,屏风上的白鹤和挂着的葫芦在传统寓意上表示着吉祥长寿,在这里隐喻着生命。而生命便是由无数不间断地瞬间所构成。而对于相续不断的时间长河来说,纵然松龄鹤寿,也不过是白马过隙而已。

工笔作品《心猿》是以纵跳在六个窗口间的猿猴为主题内容。以象征眼、耳、鼻、舌、身的六个窗口,所呈现的不同内容,分别表现色、声、香、味、触、法,将佛教中以心猿作为人类意识的比喻,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作用下的瞬息万变。

而另外两幅工笔作品《缚》和《浑沌》,虽然都是以当代风格用心脏表现意识为主题,却是从不同视角,分别强调人所具有的意识状态。

我并没有固定以某专一个的绘画形式和种类,作为自己的创作内容。古人有分六门八类十三科,而作为一个画家,诸种画科,可以不精,不可以不会。无非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胸中自发浩荡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驰骋笔墨,充盈韵味。而作为主观意识的投射,人物、花鸟、山水、楼阁、走兽、甚至唐卡等各方面都是可以选择的主题,都有可表现的形式、内容。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任何角度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个画种,任何一个画法,都有表现的局限。而自我意识和情感,也不是停留在单一的状态,那么也可以选择不同艺术技法,以不同的艺术内容予以表现。

诗言志,歌咏言,歌之不足,舞之蹈之。

既有纯粹的古典题材,包括传统人物、释道人物和唐卡,以及狮虎龙马、拟古山水等等,这些有约定俗成的寓意,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题材。也有比较写实的表现历史人物、当代人物、民族人物的作品;也有以当代艺术表现,人物、动物、植物、现代机械等等形象交织杂糅,内容隐喻的作品。

尝试不同的绘画表现方向,探索更多作品风格,体验更多笔墨韵味,而能把自我意识赋予其中,山高路远,却风光无限,乐趣无穷。

即便是诸如白衣大士、罗汉、钟馗之类传统题材,也在人物刻画和整体风格上,赋予自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完成主观表达。

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作为观修辅助参考的唐卡,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佛教绘制仪轨和《度量经》是唐卡唯所依据的,内容不能肆意造作,随心所欲。诸佛菩萨的面容、姿态、眷属、着装、法器,以及主要色彩,更是不能随意变更的。绘制者在造型上的细微调增和色彩明度设计上,同样能够赋予其绘者对于所塑造的主题对象,以更多的主观理解。

自2005年得到我所皈依的佛教上师开许,据所接受的密宗仪轨,探索采用宣纸、矾绢介质,以传统国画颜料绘制相应的唐卡作品,相较以棉布为介质的传统唐卡,效果更佳细腻柔和。绘制的彩唐作品《长寿佛》,供养哲蚌寺。

至于工笔楼阁山水和写意山水得到老一辈山水名家祝见仪、楼阁山水名家何镜涵指点,略窥门径,并用易学堪舆理论将其构建可居可游之境,以求“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

动物题材是我比较喜欢的创作内容,既可以动物本身形象以寓意,得到观者认同;也比较容易拟人化的表现自我主观意识。尤其是马,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龙心骏骨,可以更多的寄托画者的情感,得到观者的感情认同。

我参加2015年法国艺术沙龙展的工笔作品《江山》,就是以马为主题的作品。以带有做旧效果的中国古代地图为屏风的背景,象征“江山图画”的主观概念;以工笔画技法写实风格刻画奔走在屏风间的白马,寓意朝代更迭的主题。以此得到评委认可,获得此次国际沙龙展绘画类金奖,也是中国工笔画继何家英、王天胜二位老师之后,又一次夺得此国际大展的绘画类金奖。

诗书画印,四合为一。书画同源,诗画同源。书法、篆刻和诗词使中国画已经成为一门综合表现的艺术形式,既然是同一作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作品表现的艺术语言之一。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的独有特性。

“画者从心”,“书为心画”;书画题篆,皆出我心。即便在阴阳方寸之间,希望能如篆刻大师王十川先生做说,“力迫古人不到处”。

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既是创作者以自己在这个时代掌握的笔墨技法,表现自己在这个时代形成的主观意识;即便是拟古之作也必然带有绘制者自己的心理感受和主观意趣。“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笔墨之趣,心之所好。本不存在不随时代的笔墨,也不存在专属于某时代的笔墨。

工笔人物画的重彩、淡彩、浅绛、白描;山水画中的楼阁、浅绛、青绿。还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代写,皆可根据不同作品主题和创作需要,选择更加恰当的绘画技法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得以完整的表现自我意识。

浅绛工笔作品《征途2》,在将近两米见方的画面上,以传统白描技法表现出一百二十多个《西游记》人物形象,虽然借此表现出带有传统规范的画面效果,仍然具有不同于任何时期绘画风格的独特个人特色。

写意作品《拐仙自在》,则是遵循王澍先生“下笔如有声”的笔墨运用技巧,在雄浑沉稳的形象刻画中,达到飘逸洒脱的画面效果。“下笔简浅显,做人诚平恒”,王澍先生此句,即以笔墨体悟人生之得。

而另一幅铁拐李,则全然不同的以大写意,随兴之所至,笔墨淋漓,一挥而就,风格气韵,别致奇趣。

如《雄风》、《凌云》,也是采用写意画法,却是兼工代写。用写意技法的笔墨效果,用以表现猛兽的霸气威风,或鹰隼羽翼张力,会更有表现力;只以工笔技法绘制眼目,构成画中焦点。如整幅作品全用工笔技法,勾勒晕染,则失于细腻柔弱。宜工则工,宜写则写。

我理解的艺术创作,必然是有感而发。既然作品内容和主题是由发自内心的感触而确立,那么不同内容则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绘画门类,也尽可以选择不同的绘画门类,使用恰当的绘制技法。

画无定法,笔墨常新。

(郝大成)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