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袭古创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袭古创今

王光政:以美为美 美美与共

来源:民生网2019-11-25 14:02:31

 

王光政:用“善”字传承书法艺术

王光政,号三槐堂后人,别名,一蝌。其书法上宗二王笔法自然,挥洒自如,独具风格,自成一体,被人们誉为“善”字书法家;他对蝌蚪文字有着独特书写方式,填补了中国书法蝌蚪文的空白。

钟爱书法  勤于研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光政出生于新沂市草桥镇堰头村,自小酷爱书法,7岁练字,几十年来一直与笔墨纸砚为友,每天笔耕不辍。“我父亲字写得非常好,或许是受他的影响吧,我自幼就写得一手好字。”王光政说,当时他的字在村里已是小有名气,几乎写遍了大半个村庄。

后来,他赴上海经商,依旧忙里偷闲、勤于练字,先后深造于上海书法艺专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练练字,身心非常舒畅。”王光政说,当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情烦躁的时候,他就在书桌前静静地坐上几个小时,慢慢地一笔一画地书写,等写完时,他的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

王光政认为,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学习书法的人除了老师的指点,更重要的是临帖。师法古人,用毛笔和古代的书法家对话,于寂静无形中继承书法的传统,这就是临帖,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王光政对对历代名家书法多有涉猎,尤在二王、米芾、王铎等大家墨迹及魏碑上揣摩,临习功夫。同时,对文史、诗词、金石、美学等均有涉猎,广收博采,厚积薄发。功夫不负苦心人,多年的坚持,造就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一幅幅情涌笔端布局精雅的书法作品就是最好的印证。

大胆用笔 情系“蝌蚪”

“书法不能死学,既要临帖,也要出帖,要敢于创新,最终形成个人风格。”王光政说,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家不是写字匠,要讲究灵气。有灵气才有特异的气质,易得神来之笔,依葫芦画瓢,那不叫书法,只能说是写字。

师古人之心而不拘泥古人之法,王光政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坚持法为我用,法为我创的艺术理念,把继承传统与刻意创新结合起来。特别是近年来,他对古代蝌蚪篆书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所以名为“蝌蚪文”。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在唐代以后便少见到。在近代考古过程中,在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个高达128米的陡壁上,发现有人工锲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

王光政能喜欢这种已经失传的只见于荒山僻野岩壁上的蝌蚪文字,并不是偶然的,在他有意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应该说已经出现了形似粗头细尾蝌蚪文的笔划,譬如中国梦的“夢”字,下面的“夕”字几乎就是蝌蚪篆了,那又长又细的收尾,使观者同步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王光政的这个“夢”字也受到了身边同事的夸奖,一位女士兴奋地说:“这太像小蝌蚪了,我要请一幅拿回家给孩子们看!”于是,王光政开始了自己书法的新的旅程:让蝌蚪重新在书法的海洋里畅游。经过潜心钻研,他以独领风骚的蝌蚪文字书法拥有了全国各地的粉丝,填补了中国书法蝌蚪文多年的空白。

潜心艺术 热衷公益

艺术的追求,不是玩物消遣,更非沽名钓誉。“水为澹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王光政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生活中,他豁达自然,不拘繁礼,真诚率直,淡泊名利;书艺上,他矢志不渝,孜孜以求,兼收并蓄,独成风格。他从不视自己的书艺为“阳春白雪”,而是充分利用一技之长服务社会,讴歌时代。

书法家们大都爱写一个“善”字。王光政不光以善心写好善字,还用善行传播善念。他坚持多年做慈善、进军营、到社区、传播孝道文化。他经常说:“小爱汇聚便是大爱,大爱无疆,我个人能力有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参与到公益爱心活动中来,将小爱汇聚成大爱,用行动传颂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今,随着王光政在书法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其书法作品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较多作品已被收录大型文献。2014年,他应邀参加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梦大型书画展,在国粹苑举行的《翰墨中华,国粹经典》大型书画展。2015年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邮票》收录并全国发行16枚书法邮票等大型公益活动。2016年3月被评为“优秀人民艺术家”,由中企报盟信息科学研究院颁发荣誉铜牌。

(文/王莹莹)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