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榆林日报2019-12-13 15:07:16
民以食为天,凭借农业产业优势,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通过积极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
目前,全县现有17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50家家庭农场、1000多家种植养殖大户,6个省级、14个市级和6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产—储—加—销”一条龙农业生产体系,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产业链不断延长,产业效益大幅提升。据统计,定边县农业总产值达36.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0.15亿元。
1、高颜值农产品亮相各大市场
在今年五月份,西安举办的第四届丝博会上,全省各地区纷纷拿出了“看家之宝”,以展示地区的发展特色。其中,定边县展示的荞面、苦荞茶、土炕黄酒、胡麻油、羊肉、羊羔肉、“三边”奶粉、酸奶、羊奶粉、炉馍、麻花、绿豆爽饮品、粉条、粉皮、马铃薯加工产品、沙场香瓜等多种特色农产品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定边近年来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发展水平。
此外,在丝博会上,定边县成功签约19个项目,总投资331.56亿元,其中就有部分是关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如定边县五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陕西雲峰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年产1万吨苦荞精米深加工项目,总投资达1000万元;签订有机蔬菜种植包装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
近年来,定边凭借良好的地域优势以及悠久的传统农业优势,逐渐形成了以马铃薯、蔬菜、玉米及荞麦等杂粮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其中尤以马铃薯、荞麦、辣椒最为突出。马铃薯个大、皮薄肉嫩,薯形整齐,口感绵香,干物质、淀粉、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高;荞麦品质高端,总黄酮含量居全国最高水平,具有明显的“降三高”养生保健功能。荞麦产品大量出口,年出口量占到本地区总产量的20%。马铃薯和荞麦也是定边县第一批认定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此同时,以辣椒为代表的蔬菜产业已成为滩区农民致富的拳头产业,“白泥井”牌辣椒以其果形修长、果肉肥厚、辣味纯正、耐储运等特点,产品广销国内各大市场。
2、以产品优势形成农产业体系
马铃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定边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0万亩以上,被农业部确定为陕西省唯一的主食化马铃薯基地县。定边县抢抓机遇,积极实施马铃薯良种扩繁工程,依托定边县马铃薯组培中心,实现年培育脱毒种苗1500万株,生产脱毒原种2500万粒,年均推广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2.6万亩。通过连续4年的建设,实现了马铃薯良种繁供全覆盖。马铃薯种薯、鲜薯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县内建成的马铃薯储藏保鲜库总库容达10万吨,引进和打造规模以上马铃薯薯粉、淀粉等主食化加工企业6家,马铃薯生产加工率目前达到20%,产业链结构基本形成。
荞麦杂粮产业独具优势。定边小杂粮栽培历史悠久,栽培品种多,主要以糜子、谷子、黄豆、扁豆、麻豌豆、燕麦、荞麦等地方品种为主,是陕西省七大名优小杂粮生产基地县之一,其中尤以荞麦最为驰名。
该县位于全国四大荞麦产区之一陕甘宁红花甜荞产区的核心地带,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总产量近4万吨,是全国红花荞麦生产第一大县,被评为“全国优质荞麦生产基地县”。2007年,定边作为第十届国际荞麦会议的观摩现场,被认定为世界红花荞麦优势产区、世界红花荞麦产业化示范先进区域和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之一。2015年,国家在参考定边县荞麦及荞麦制品规格的基础上,制定了此类产品的行业标准。目前,全县有9家规模以上荞麦深加工企业,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组成了荞麦产业联合体,县内荞麦原料加工率达到70%,产品销往国内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定边创品牌、增外汇重点产业。
3、产业化集聚 规模化发展
“我们公司是一家集粮油加工、购销及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私营企业,主要从事荞麦、荞麦加工产品及杂粮、杂豆的贸易和出口。公司成套安装的加工设备,年加工荞麦和其他小杂粮可达2万吨,所产产品直接销往了国际市场。”陕西丰源粮油公司总经理杜青波说,公司成立后,结束了定边荞麦通过天津、宁夏、辽宁等出口公司和其他产地的荞麦混杂出口的历史。
2018年,该公司销售荞麦、荞麦米1.5万余吨,其中自营出口9825吨,创汇523万美元。此外,从2017年开始,该公司就对农户开展了粮食保价存储业务,即农民将粮食以当时收购价保底,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市场价格的变化选择结算。市场价格下跌,农民按入库检斤数量以保底价结算;市场价格上升,农民按入库检斤数量以当日市场价结算。这一做法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和赞誉。
定边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在“十二五”期间,该县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增强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使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
该县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由路边市场向标准化市场转变,形成从田间地头到大型批发市场的购销网络,切实解决好收得上来、销得出去的问题。
目前,已建成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配套建成马铃薯、蔬菜等冷藏(预冷)设施20万吨,通过采取“共建、共享、互惠”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产品交易平台,农产品销售服务链条完善。
该县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确定以“定边马铃薯”“定边荞麦”“定边羊肉”等为区域农业公用品牌,组织61家企业、合作社推广使用;建设县内外农产品直销窗口2处,开展农村“互联网+”试点营销模式;组建了5个产业协会和9个农民专业协会,创建了以马铃薯、蔬菜、荞麦及乳业为代表的4个产业化市级示范联合体;搭建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了省级无公害辣椒生产基地,打造了“白泥井”绿色辣椒、“定之荞”名优小杂粮等一批特色品牌,并以其优良品质畅销国内各大市场,部分农产品已走出国门,行销国外。
4、电子商务助力农特产品销售
近年来,定边县坚持将电子商务作为县域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战略举措,通过打造陕甘宁蒙电子商务集散地,不仅有效助力本地农特产品跨进国内外广阔市场,更凭借独具特色的“定边模式”,成为全省电商经济中“农产品上行”的县域先锋。
“作为一家立足陕北的企业,我们必须围绕本地优势产业、特色产品,把资源变成商品卖到五湖四海,让本地群众共享电商发展红利。”定边县国泰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艳说。
该公司于2015年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现拥有4万亩农作物种植基地,固定资产9800余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主要产品以当地农副产品为主。自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销售额已突破2.45亿元。该公司是定边县电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定边县供销社以“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为目标,顺利建成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展销中心,供销电商运营中心围绕“供销e家”平台,构建起“实体店+电商+物流”融合发展的运营体系,全县各乡镇统一建设电商服务中心、农展体验店,现已成为全省供销社系统追赶超越的标杆单位。
“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两种营销模式优化搭配、同步发展,使得全县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晓为说,定边县还将进一步实现全县农产品收储、交易、发货集中转运,统一标识,集中管理,打造定边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5、依托现代园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各项支农惠农富农政策逐年增加,特别是定边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来,重视农业发展,每年财政投资1亿元以上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定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宏介绍,2018年,陕西省“3+X”设施农业培育项目和国家特色产业强镇项目落地定边,再次为定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
近年来,定边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规模经营”的模式,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44个,其中省级园区10个、市级8个、县级26个,县内全区总规划面积30万亩,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县区。
此外,定边的农业园区采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呈现出产出高效、资源节约、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态势,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在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见习记者李志东 通讯员闫鹏飞 杨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