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0-03-26 13:02:43
庚子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庚子年总是作为重要时间刻度,记载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辉煌。
1840年的庚子年,是清道光二十年。对外扩张的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派遣远征军侵华。6月28日,鸦片战争正式开始,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英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威慑下,腐朽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以后,大清帝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贪得无厌的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和经济文化掠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00年的庚子年,是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28日,八国联军开始入侵中国,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珍宝财物,席卷一空。携光绪帝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命令清军严厉镇压“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并与侵略者议和,又一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国家造成了深重灾难,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庚子赔款”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然而,庚子年的灾难仍没有停止。
1960年的庚子年,是年轻的共和国所遇到的一个灾难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而1960年是其中之一。那一年,袁隆平三十岁,在湖南安江农业学校任教员。那时还没有研制出杂交水稻,粮食产量很低。受大跃进、浮夸风、公社大食堂“吃饭不要钱”和连续自然灾害叠加的影响,物质极度匮乏,出现严重的饥荒,民众生活面临极大的困难。袁隆平就是面对当时的饥荒而立志从事杂交水稻试验的。为了度过难关,当时的人们搞起了“瓜菜代”——以瓜果蔬菜代替粮食。我们居住在贫困的农村,瓜果就是萝卜,蔬菜主要是萝卜菜,有些年老体弱的人,终究没能用这些瓜果给“代”出来。
2020年的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在近二百个国家和地区蔓延。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史所罕见。疫情虽重,但今日之中国已非昔比。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全民战“疫”;超千万人口的江城武汉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封城”的决绝,创造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武汉模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生命重于泰山”“人民高于一切”,高昂的治疗费由国家买单……全民战疫的辉煌战绩,被世卫组织评价为可供他国借鉴的“中方经验”。在这次旷日持久的阻击战中,作为身处“武汉保卫战”中心的我,深深感受到领袖惦念的暖心、中央重视的决心、全国驰援的爱心、保障充足的开心、生活无忧的舒心和疫情向好的安心。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奔涌向前。虽道不尽人间悲欢离合,但总会忠诚而执拗地刻下一个民族奋勇向前的背影。历史又是那么巧合,四个庚子年竟都是灾难之年,串联起中华民族近两百年历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国力,不同的结果。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强大,外敌才不敢窥视;人民富裕,内灾才不成威胁。多难兴邦:有鸦片战争和列强入侵,才有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才有新中国的诞生;有贫穷落后和灾害饥荒,才有脱贫致富的改革开放,才有我党带领全民奔小康。这次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带给人们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彪炳史册的“全民战疫”,检验了我党人民至上的宗旨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展现了中国人民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和良好形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够强大。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庚子赔款”的悲剧就不会上演,再大的“庚子灾难”也难不倒国富民强的中国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串联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庚子历程,是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
(湖北公安县育苗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周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