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20:56:34
大约在8年前的清明节晚上,王康的父亲与乡亲叔侄们在自家楼下门厅饭后闲聊,聊起王家最早从江西赣州搬来到广西博白县的总根头阿公。大概意思是明末清初,王康的祖辈阿公作为跟随乔迁大军的客家人,来到广西博白县境内帮富人“掌牛”(放牛的意思)。有一天中午,王康的祖辈阿公“掌牛”在南流江边一个小山上,困了,就在茂密灌木林下的草甸上打盹睡了个午觉。半梦半醒之间,他隐约听到:“此山左右两翼活像一双虾钳子钳住了眼前湾流回转的南流江,眼前这个穴位就是虾头眼睛中间位置。得此穴者,后世子孙必定像虾公散蛋般枝繁叶茂,相旺发达。” 王康的祖辈阿公估计是文化不高,就当成了信仰,他坚信这是发梦捡来的机缘。于是,王康的祖辈阿公次日抢先一步在此位置树立了一个高大的土封堆,意思是告诉其他人,这个宝地已经属归名家,这或许是封建社会各地土地公默许的民间管理办法吧?王康的祖辈阿公当时先给儿子留下遗嘱:“等我百年后必须葬于此山可发人的穴位,取名‘虾公坟’………” 人只能是山河的过客,四百多年后,王家的这位总根头阿公已经有了近十万的后代子孙,主要分布于广西博白县内及附近县份的几十个自然村落。中国现代汉语之父,编写《中国现代汉语大纲》的伟大语言学家王力就是广西博白县这一个枝脉的王家子孙,可谓人才辈出。
听以上故事时,王康三十五岁,正是而立之年,很多年以来,王康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永恒价值?什么是旺相?怎样才是家族兴旺的传承人?就在大家聊完王家祖辈虾公墓故事的同时,习惯逆向思维的王康,忽然完成了一次大脑随机数运算,脑洞贯通到虾的品格特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及精神追求。之前,传统笔墨基础并不是特别深厚的王康,竟然决定从事画画,希望借助人类共同语言----美术,把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十大核心语言通过画虾表现出来,跨地域跨时空向后辈简单易读地推广。王康在虾上领悟到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语言是:做人要像虾公(特指各种公的母的或雌雄同体河虾)一样不侵略、不内斗、干净、透亮、有节气、有风骨、有钙质能壮阳、虾公散蛋,发人发财。
如果说社会历练了王康,那社会一定是王康最感恩的老师。正在王康痴迷地投入到绘画之中,举国上下推动:“在各行各业,大家都应该培养出匠工精神。” 这对王康来说,无疑就是一次澎湃的助燃剂,他坚信,孰能生巧,齐白石一生七千多幅国画作品,是世界上公认美术作品最多的画家,其中,仅仅齐白石的虾就有三千多幅。于是,王康常常在想,笨鸟先飞,先画三万幅虾,练练匠工精神如何?正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朋友建议王康:“何不推广一下作品,看看有没有喜欢呢”?“好呀!试试,就试试”!为此,作为一名赛车手的王康,在艺术圈首次写下自己画虾的介绍,希望大家,鼓励!王康之所以用毛笔及蓝色国画颜料画虾,因为,王康总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的虾作品画在瓷砖上,由于瓷砖千年不变色,不易氧化、不易发霉灭失的特性,愿在人类觉醒于今天,做人、做事实现可持续性大发展,再历经下一个千年,也没有消失,越发兴旺传承。王康将持续不断改进画虾技法,最大限度满足于大众的需求。文化传承、以虾继世!
(文/蔡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