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传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传播

模拟实战!四川2020省级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举行

来源:人民传播平台2020-06-08 17:24:38

“演练开始!”6月7日,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的命令下,四川党、政、军、警、民齐上阵,四川2020年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拉开序幕,一场持续时长60分钟的模拟特大地震救援行动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指挥大厅正式上演。来自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数十位领导干部齐上阵,数十支救援队伍、数千名应急救援队员迅疾响应,以一场7.3级特大地震为“假想敌”,攻克道路中断、山体滑坡、通信失联、化学品泄漏等一个个难题,将废墟中受困、受伤人员通过空中、地面各种交通工具转移疏散,快速开展群众临时安置、救灾物资调配、卫生防疫消杀等工作。

四川为何如此热衷举行地震演练,这要从12年前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说起。据悉,四川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强烈构造变形极其发育,分布有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龙门山断裂等数条大型活动断裂。这些活动断裂就是一次次地震发生的“摇篮”,也意味着未来强震发生的风险水平高。

123!这不是一组口号,而是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来,四川在这11年多的时间里发生的强震数量。据相关负责人介绍,“1”代表1个8级地震,“2”代表2个7级地震,“3”代表3个6-6.9级地震,这还不包含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至于5-5.9级的地震,对四川人民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四川省的地震活动水平进入全国前五,仅次于台湾、新疆、西藏和云南。但天府之国集聚的人口和积累的社会经济财富远超过其他省份,也更容易受到地震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正是如此频繁的地震来袭,让四川人民多了很多在微信“朋友圈”热议的话题,“遇到凡事不要慌,先发一个朋友圈”虽然是调侃,但扎扎实实搞演练却是四川人民热衷搞的事情。

“今年是四川第8次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从2012年开始,四川每年都选择一个重点防范应对市(州)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地震演练。成都、乐山、雅安、宜宾、德阳、凉山……,既然目前的科学水平无法精准预测下一次地震在什么时间发生在哪里,那么我们就一个个挨到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董绍棠在演练筹备中谈到。

那今年的演练又和往年有啥区别呢?

2018年11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正式成立,整合了9个部门和4个议事协调机构的13项职能职责,其中就包含地震应急救援职责。成立以来,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在全国多次实现首创,领跑全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2019年3月,在全国首创开展厅级地震应急桌面演练,在四川分三大片区举行片区地震桌面演练。2019年,在全国省级应急管理部门中率先制定出台《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规则》《地震应急响应工作手册》。2020年3月,在全国多震省份中,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率先完成省级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为此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将预案演练作为2020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今年四川再次修订出台《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距离上一次修订已经过去8年了。这8年来,四川天天都在变化,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六,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川的发展正在不断地走上更高的台阶。

“如何保卫治蜀兴川的累累硕果,如何保障四川人民安居乐业,这就需要全社会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时刻保持临战、备战状态。”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厅长段毅君讲到。

《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这次修订后,出台了多项创新做法,有些来自于四川历次地震的救援经验总结,有些源于四川机构改革的科学制度设计。“设立双指挥长制度就是来源于九寨沟7.0级地震的救援指挥经验。取消省级层面的三、四级应急响应,更好的落实市、县级党委、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属地责任,也是来源于四川过去的地震应急预案的执行经验”。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地震与地质灾害救援处处长曾凡伟介绍到。

2020年,四川各地各部门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后,在主汛期来临前,坚持底线思维,严防“黑天鹅”“灰犀牛”突发事件,利用各地优势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防疫训练两不误,练兵备战正当时。

(来源:“人民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主编:马海涛,责任编辑:唐晓彤,文字:陈永斌)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