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全民夜读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全民夜读

早起1小时和熬夜1小时,差距有多大?

来源:民生网2020-06-11 09:51:48

摘要:“熬夜”,一个亘古不变的老生常谈。

1

“熬夜”,一个亘古不变的老生常谈。

“熬夜伤身,更伤命。”真正从头到尾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在被失眠折磨。

截至今日,我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睡好觉了,每次入睡都要酝酿至少两个小时,有时一整晚都是闭着眼睛到天明,身体很累,精神却亢奋得无法抑制。

而这一切,都从那次熬夜开始,明明只是想晚睡1小时,可到最后却发现,熬夜会上瘾。

今天是1小时,明天就是2小时,每次都有“正当理由”,因为工作,因为焦虑,因为睡不着。但身体不会说谎,脱发、长痘、精神不济、头昏眼花……

人也只有在亲身经历过身体的反噬时才会明白,曾经的不以为意,或许就是当下和未来的灾难源头。

今年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压力都很大,周围整夜整夜睡不着的人不在少数,可身体更不会开玩笑,它不会顾虑你的现实压力,不会照顾你的心情起伏。

只要我们让身体受了委屈,它就能让我们的钱、我们的精神、我们自己的命、家庭受委屈。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宽心。

谁的路不难走?谁的坎是好过的?慢慢来。

2

“少些熬夜”,这不该是一句听过就忘了的空话。

“少睡一会儿没啥大事儿。”多数人都有这种侥幸心理,殊不知,只要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不出一周,身体就吃不消了。

英国萨里大学实验显示,缺乏睡眠的人体内有711种基因功能发生了改变,其中涉及到新陈代谢、免疫力和抗压等功能。

熬夜损害的,仅仅是肉眼可见的皮肤变差和发际线迁移吗?比起变丑、变胖,熬夜对内脏、大脑、精神等造成的永久性损伤更可怕。

可这些也却因为看不见,最容易被忽视。

熬夜事小,但衍生出来的次生危机很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猝死、癌症等都与熬夜密不可分。医学研究表明:熬夜的人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容易患上癌症,以胰腺癌为例,经常熬夜的人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出3倍多。

说到胰腺癌,就不得不提及乔布斯。乔布斯因胰腺癌去世,我们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起因是“熬夜”。在胰腺癌的背后,是他一次次的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每天不停的熬夜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现象。

当乔布斯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他在遗言中说:无休止的追求财富,会让人变得更贪婪和无趣,从而变成一个像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

那一刻他或许在后悔,但是已是无力回天。

3

网上有一个话题:你是怎么变自律的?

许多网友回答说:自律的第一步,是早起。

欧洲心理学家有过发现:在早起的人的潜意识里,每天的可支配时间是要更长一些的。而相对的是,在晚起者的潜意识里,每天则要变得短了许多。

日本厚生劳动省也曾以440名职员为研究对象,做了一项关于“早睡早起”和“夜猫子”的精神抑郁度自我判断问卷调查。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分别测量了被研究对象上班和回家时唾液中皮质醇的指标。最后的分析结果发现,早睡早起的人,唾液中的皮质醇指标较低,他们的精神抑郁度也较低。

说白了,就是习惯早起的人,比习惯熬夜的人,精神压力更小,健康程度也较高。

身边有一位朋友,就是一个典型的早起达人。每天清晨5:30,就能看到他的朋友圈准时更新。

我常羡慕他的毅力,也常困惑,作为一个创业者,晚上难道不需要熬夜工作吗?

他这样说:“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工作,早上做和熬夜做都是一样的,我还能睡个好觉,何必还要特地熬夜,毕竟努力又不是为了自我感动。”

的确,很多人的熬夜都是在消耗时间,哪怕真的需要加班工作,也可以选择早起,只是很多人既低估了熬夜的危害性,也高估了早起的困难性。

要把一笔账算清楚,早起不是为了多工作一个小时,而是为了用最好的状态开始清醒的17个小时。成年人讲究利弊,而早起相比熬夜,带来的只有利。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无论命运是好是衰,前路是清是糊,环境是优是劣,你都可以依靠自己去夺一个灿烂明天。

而这最初的起点,就是早起。

4

也许熬夜的危害已经有成千上万人说了成千上万次,可病痛不落在自己身上,谁也无法感同身受熬夜带来的苦与泪。

别和身体过不去,也别和未来的人生过不去,“熬夜一小时”和“早起一小时”,同样是一小时,差距却是显著的。

时间管理到位,晚上才能睡得着,白天才能精力充沛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戒掉熬夜,从早起开始,逐步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律人生吧。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读书有范(ID: dushu259)

欣赏更多夜读作品及夜读音频可关注“民生周刊”(ID:msweekly)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天21:30,与您相约“全民夜读”。

(责任编辑:朱浩铨)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