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0-06-25 16:15:58
康熙被誉为“千古一帝”,心智之坚定自不用说,可他竟每每因一首诗而落泪。
他就是南宋末期著名的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而这首让康熙皇帝都垂泪的诗歌,叫作《正气歌》。
《正气歌》是文天祥用来给自己打气、明志的一首诗。那时,他因拒不归顺元朝,已经被关押在北京两年了,每天都要面对潮气、土气、日气、火气、霉气、臭气、秽气,这七气的侵袭。
《宋史》中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美而长目,顾盼烨然”,如今这“青年才俊”却成了蓬头垢面、勉强活着的阶下囚,换了别人,恐怕早就崩溃或是归降了。可文天祥没有。
究其原因,就像他在《正气歌》中所说的一样:“彼气有七,吾气有一。”
1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一位举世闻名的饱学之士,他一生只读书不出仕,给孩子们树立了淡泊名利的榜样。文母曾德慈,也是出身于耕读传家的名门,她深明大义,爱子教子,却不宠子。
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做人立身要正的理念很早就扎根在文天祥的心里。
许多人在社会大染缸里拼杀过后,也许早就忘了儿时的志向,如果没有人帮助和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三观。好在文天祥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他在20岁时,进入著名的白鹭书院学习,师从欧阳守道。欧阳守道学识渊博,为人刚正。《宋元学案》称他为朱熹的再传门人,文天祥也敬他为“一世宗师”。
欧阳守道死后,文天祥在祭文中写道:“先生治学,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这也是文天祥做事的准则。而“及其为人也,发于诚心,摧山岳,泪金石,虽谤兴毁来,而不悔其所为”,又被文天祥当成了做人的标准。
于是,当元朝大军已经攻打到了长江上游时,文天祥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他变卖家产,拉起了一支万人抵抗队伍,以实际行动响应朝廷的勤王诏令。
在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给敌我双方都上了一课,告诉所有人何为忠义无双。唯有如此,才能践行自己的信念。
2
虽然文天祥等一批有识之士持续抗元,但南宋气数已尽。
元朝大将张弘范久闻文天祥的才名和忠勇,更被他的气度折服。文天祥被俘虏后,张弘范不仅对文天祥礼遇有加,还恳请他写信劝降厓山守军,希望少动刀兵。
文天祥却对张弘范说:“我失去了保卫父母的能力,怎么可能再去劝别人叛离父母?”就这样,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勉励厓山守军死战到底。
此时的元朝正是用人之际,为了说服文天祥效力于元朝,张弘范派人把他送到了北京。自此,文天祥开始了长达三年被监禁、劝降的牢狱生涯。
在这三年里,忽必烈多次威逼和利诱文天祥,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这个人杰纳为己用,知道他不怕死,就拿他的家人来做文章。
可这没有磨灭文天祥的正气,他含泪回信:“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信的最后,唯有“泪下哽咽”一句。
眼看文天祥软硬不吃,忽必烈亲自去招降,得到的回答还是:唯求一死耳。
这样的文天祥,无论是才华还是人品,都彻底得到了对手的尊重。
最终,忽必烈在放与不放中纠结许久,还是下了处死文天祥的命令。
行刑前,文天祥向南跪拜,最后说了句“我的事已经做完了”。此时宋朝已亡,所以文天祥跪的并不是皇帝,而是做人的道义、天地的至理。
“先贤都说仁至义尽,我既然读圣贤书,而今舍生取义,也就问心无愧。”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赞美心目中的英雄时,自己也已经步入了他们的行列。
这不是书生意气,也不是国士愚忠,而是大丈夫在世,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是真正的气节与信念,是超越了个人得失、世俗名利,能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人性之光。
读懂《正气歌》,读懂文丞相给后辈的教导。无论我们做到了多少,都要明白,这股正气,这骨风,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有书(ID:youshucc)
欣赏更多夜读作品及夜读音频可关注“民生周刊”(ID:msweekly)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天21:30,与您相约“全民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