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名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名品

看上去美,赔起来难!“酒店取消险”是给消费者的承诺,还是陷阱?

来源:人民名品2020-10-09 10:29:35

“酒店取消险”给足了OTA平台和互联网酒店预订平台在服务前段的“面子”,却在理赔终段让他们“颜面尽失”!

超级黄金周的来临,让旅游逐渐进入旺季,市场也呈现回暖迹象。在各大OTA平台上,各类旅游出行保险也悄然迎来销售旺季,并逐渐成为各大OTA平台购买页面的标配。

然而,不少消费者在近日纷纷抱怨,“航空延误险”“酒店取消险”等旅游出行保险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却是“买时容易获赔难”。

一、索赔难:限制条款苛刻、理赔周期长

近日,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OTA平台的“酒店取消险”的宣传和产品设置并不规范,比如宣称“无需证明”“快速到账”,但实际上各类理赔问题却十分普遍,其中反映最多的就是理赔条件苛刻、理赔周期长,拒赔等。

对此,有媒体查询了多家OTA平台和互联网酒店预订平台发现,平台经常会在用户预订酒店房间时,推荐购买“取消险”,买的时候非常方便,只需要勾选,就能轻松和酒店款项一起支付。

有媒体尝试通过某OTA平台预订酒店,提交订单时,页面出现一个“酒店无理由取消险”的选项,宣称“购买取消险,未入住可获赔房费损失的100%,15个工作日内理赔到账”,而且可以在线理赔,“无需证明”“快速到账”。根据酒店的不同,保险的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但是,当理赔真正出现时,消费者却会遇到重重阻碍。

如广东的胡小姐此前在某平台预订了三间房,但因事要临时取消。起初,胡小姐还庆幸自己购买了旅行取消险,但申请理赔时才被告知,这“取消”二字背后“大有门道”。想要获得赔付,条件很严苛。甚至,理赔条件还提出“身患突发性重病,必须要住院治疗或身故”的情况才可以申请理赔。

对此,胡小姐也承认,购买前没有仔细看保险合同,但后来却发现保险详情页面的查看也“颇为艰难”——需要点击保险名称旁边的“感叹号”,看完图文详情再点击保险条款,在几页的合同中再找到加黑的理赔条款……相信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有这样的耐心!

理赔条款我觉得很荒谬,当然也怪自己买之前没看清楚。但这样的理赔条款,对消费者完全没有保障,更何况保险费还不便宜。

另外,在某OTA平台的相关页面的并不明显的图标上,打开保险条款,发现只有遇到17种情况时,才可以申请赔偿金额损失的90%。如“指定入住的客人身故、遭遇意外伤害事故致严重受伤或罹患突发性疾病,经当地医院医生诊断不宜继续原定行程”“酒店入住前15天内因下列事故之一而致使被保险人取消酒店预定……”等。经媒体了解,多家OTA平台搭售的“酒店取消险”的理赔条款虽各不相同,但都较为严格。业内人士也表示,市面上的“酒店取消险”都会有限制条款,几乎没有可以“随意取消”的。

对此消费者表示:

看完这17条,感觉自己在看‘意外险’的保险条款,而非‘酒店取消险’。对于取消险来说,这些条款未免太过严苛。

此外,与胡小姐有过同样情况的消费者还反映,当真的出现上述原因而需要理赔时,还需要提供额外一系列材料,如医生诊断证明、医药费单据等,非常麻烦。有些消费者的理赔诉求,还被OTA平台和保险公司“踢皮球”,理赔时间长达数十天。因此,消费者直言,理赔如此之难的“酒店取消险”简直就是“坑”。而说好的“快速到账”,实际上也不存在。有消费者提出质疑:

买的是酒店无理由取消险,为啥理赔时还要那么多理由?

二、平台改变页面呈现规则 提高“出镜率”

此外,为了提高“酒店取消险”的“出镜率”,很多OTA平台还会故意弹出窗口或通过页面设计“小技巧”,诱导消费者在无意间选择某保险的附加选项的情况。购买“酒店取消险”“航空意外险”“航班延误险”等选项,已经成为很多OTA平台页面的“标配”。

有互联网公司人士表示:

某些平台会在交互设计上,用高亮颜色突出某个按键,抓住用户眼球,引导用户点击。

另一位人士也表示: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左边选项代表‘是’,右边选项代表‘否’,但有些APP却把这个选项颠倒,这就很容易让没有购买保险需求的人误点‘是’,从而购买此类保险。

三、设置限制条款合理,但执行方式仍需规范

对于“酒店取消险”如此艰难的理赔问题,专家也给出了相关表示:“酒店取消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提供了保障,本是好事。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目前一些OTA平台对于“酒店取消险”的设置并不规范。在预订网页自动勾选“因故取消险”,剥夺了消费者选择权;在网页中显示“未入住即赔90%”等宣传字样,但购买页面并无具体理赔情况介绍,具体的理赔情况链接用极小的字体标注在网页不显眼的地方,必须要点击链接才会显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些平台模糊使用了“酒店取消险”“无理由取消险”等不同名称,故意“打擦边球”,企图甩锅给消费者,同时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

各平台出现的各种类似的短视和违规行为,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和警觉。该如何对此类给消费者挖坑的行为进行查处,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旅游环境,应该是监管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另一方面,专家也表示,“酒店取消险”主要保障客户因“非主观”原因而取消行程,“自己不想住了”这种原因很难成为保险公司理赔的根据。

对于网络销售和电话销售,有音频、视频或文字提示的,均视为已告知,法律上是没有很大争议的。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取消险时,也应该仔细阅读相关条款,不要以为“无理由取消险”就可以无条件取消。

(来源:“人民名品”微信公众号,主编:马海涛,编辑:唐晓彤,责任编辑:梁雅婷)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