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1-03-18 15:39:30
【编者按】本文是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大型征集活动”的第四批入围候选案例之一,正在进行公示并接受网络投票,如最终入选,将结集出版和对外发布。
公示投票平台:
详细了解本次活动并投稿参与,请点击:
献礼建党百年︱“基层党建与民生发展”优秀案例大型征集活动公告
【摘要】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新凤庄村民在临沂市委党校派驻第一书记群体带领下,大行抓班子强队伍,抓党建惠民生之道: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抓党建激发斗争精神,开新局勇于担当作为;调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赋动能夯实经济支撑;补短板美化人居环境,惠民生弘扬文明乡风;牢牢扛起抓党建惠民生的政治责任,培植农村基层干部‘人在阵地在’的“阵地意识”,激发‘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实干践初心,用真情暖民心,探索出一条“强党建谋振兴、赋动能惠民生”的乡村振兴新路子,系统破解了班子弱、民心散、产业空、收入低、环境差等民生问题,偏僻落后的山区村庄实现了从“丑小鸭”到“金凤凰”的华丽蜕变。新凤庄强党建谋振兴、惠民生增福祉的创新探索,蕴含沂蒙精神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红色基因,镌刻着独特的腾飞密码:核心在党建引领,根本在改善民生,主线在强富美兴,支撑在集体经济,动力在斗争精神,基础在依靠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和实践支撑。
一、背景介绍
山东省沂南县新凤庄地处距离县城25公里的沂蒙山区丘陵地带,砂砾土地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主要农作物为耐旱的地瓜、玉米、花生、谷子“四大员”, 土里刨粮,靠天吃饭。全村共有399户、1130人,耕地面积4000亩,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约8000元;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44名、平均年龄50岁,班子软弱涣散,曾连续5年不发展党员;集体经济空壳,外债达30多万元;宗族矛盾纷繁,土地房屋边界纠纷烦扰;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年轻人成了村庄“稀缺资源”。“三山五岭二分田,水缺地薄打粮难;旱涝灾害常光顾,脏乱穷差脱贫难”成为真实写照,脱贫奔小康,振兴新凤庄,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2018年4月临沂市委党校派驻新凤庄村第一书记群体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难题谋新局,探索出一条“强党建谋振兴、赋动能惠民生”的新路子,新凤庄从“脏乱穷差”蜕变成民富村美,2019年全村集体资产300余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14.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0元,先后获得市级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经济发展奖。2020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山东临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山乡蝶变看沂蒙》,中国科技网《山沟沟里种出“金瓜瓜”:聚焦沂南振兴中的关键要素》先后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具体做法
(一)抓党建激发斗争精神,开新局勇于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 。 践行初心使命,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市委党校驻村第一书记任波认为,新凤庄以往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村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骑马不骑牛,稳稳当当在中游”,斗争意志萎靡,斗争本领丧失,不能把服务改善民生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不作为不担当。新凤庄蝶变的突破口,在于培植农村基层干部‘人在阵地在’的“阵地意识”,激发‘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破局要从重塑制度,激发动能,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入手,敢于“亮剑”,克难攻坚,大行抓班子强队伍,抓党建促担当之道。首先,第一书记多次邀请党校专家教授走进新凤庄,为党员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党课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宣讲,“三会一课”制度化,确保组织生活党味浓,支部党员党性强。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到兰陵县代村,与时代楷模王传喜面对面交流,学习代村党建引领新型集体化、农业现代化、强村富民好经验,到临沭县郑山连片打造区学习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站位,增长了见识,看到了差距,拓宽了思路;其次,规范议事决策机制,注重问计于民,坚持每周二上午10点召开村“两委”会,群策群力出谋划策,探索村庄发展新路子;第三,规范村级事务,第一书记和村班子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民主决策、阳光议事,实行“一会、一栏、一纸、一单”(党员和村民代表会、公示公开栏、明白纸、对账单)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制度,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调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赋动能夯实经济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2”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民生之源,必须把产业兴旺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增强乡村自我“造血”能力。第一书记任波说:“兴产业奔小康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打好增收‘组合拳’,把种什么养什么有特色、从哪些渠道创收要搞清楚,才能真正找到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做到‘一子落满盘活’”。
一是传统产业结构调优。新凤庄山岭薄地,村民种植地瓜维持生计,但品种差、管理粗放。第一书记带领村委成员通过外出考察,协调引进蜜薯新品种(烟薯25),实行薯苗补贴、化肥优惠、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的帮促策略,先期带动90多户村民种植120余亩,蜜薯亩产达4000斤,每斤地瓜销售价由二三角钱上涨到七八角,亩均增收上千元,极大激发了村民蜜薯种植积极性。村党支部顺势而为,发起成立了新凤地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蜜薯生产走上了基地化、专业化道路,打响了新凤庄蜜薯品牌。
二是拓展渠道多元增收。第一,利用帮扶资金建基地,招引工商资本共同打造特色农产品产销链。建成占地1600平米、储存量100万斤的地瓜、蔬菜贮存库,成功招来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新凤源(沂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吸纳100名农民就业,人均月增收3800元,村集体储存库租赁收入8万元。第二,出租占地600平米的扶贫车间兴办电动车配件加工,村集体增收3万元,安置30名留守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既培育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解决了村民就业增收。
(三)补短板美化人居环境,惠民生弘扬文明乡风
乡村要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建设文明乡风,促进农村和谐、邻里和睦、家庭和美,推动村庄换新颜。党校驻村第一书记任波认为,惠民生增福祉要干在实处,找准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着力点,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办,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从改善居住环境入手,开展“三清五化”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步配套建设600平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村民就业、居住、教育、办证、储蓄不出村;开展扶贫帮困公益活动,邀请市第四人民医院、市肿瘤医院为65岁以上老人全面体检,为体检人员发放米面150多份。请市林业局专家指导果树栽培和修剪技术,并捐献果剪和果树锯各100把、复合肥料3.5吨;联合垦荒人集团、八一大楼为困难党员群众、老退伍军人发放慰问品30多份、军大衣50余件。新凤庄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且稳定增收。
▲山东省沂南县新凤庄强党建引领民生建设
三、发展成效
(一)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切实解决了“就党建抓党建”、党建与民生“两张皮”的问题。新凤庄统筹推进党建和民生发展,树立了阵地意识,唤醒了斗争精神,强化了履职能力,密切了党群关系,担起了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民生改善的责任。
(二)壮大了集体经济。通过盘活资产、租赁承包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生态种养业,培育特色品牌,形成产业优势;通过培训农民农业实用技术技能,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增进了民生福祉。从群众最期盼、最想办的事情做起,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整顿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实现村村通,电网升级改造,实施厕所革命,丰富文化活动,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四、经验启示
沂南县新凤庄强党建引领民生建设的探索实践,对于解决全面小康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启示意义。
(一)必须牢牢扛起抓党建惠民生的政治责任。党建引领民生要选优配强用好“领头雁”,强化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按照“一懂两爱”要求,抓好党建“三培养三引领”工程,即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返乡创业人员培养成党员,引领农村经营主体队伍壮大;把党员培养成家庭农场主或合作社负责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把模范党员与合作社负责人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两委成员,引领群众增收致富。
(二)抓党建惠民生必须破解强村富民的“密码”。农村资源禀赋、乡风民俗不同,推进民生建设,必须理清思路、因地制宜。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布局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多业态销售全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就地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夯实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抓党建惠民生必须依靠群众。要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践行为民“初心”,切实构建以党建为统领、群众共建共享的民生发展新机制。
(杨盛林)
引用来源:
1、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
2、习近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新华网,2018-10-25,
(原标题:“丑小鸭”到“金凤凰”的嬗变要诀——沂南县新凤庄强党建谋振兴、赋动能惠民生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