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万水千山入画图

——崔晓晓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评析

2021-05-25 16:37:30

 

在20世纪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这次征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保留了火种,奠定了基础。长征是一段神奇的历史,它给人类精神层面注入的意义和活力,使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文艺创作关注的一个重大主题。长征题材和长征精神为新中国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催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是构成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长征的永恒价值和意义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开掘的富矿,而艺术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个性化诠释所折射的文化判断和时代审美,也是长征历史画创作不断被发掘和探索的重要原因。崔晓晓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创作了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展现了独具风貌的长征画卷和精神境界,给观者提供了新颖的审美感受,给历史提供了更趋丰富的别样解读。

足迹与情怀

长征题材的图像记载和美术创作,历经八十多年的搜集与积累,已经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较高的水准。寻求长征视觉化再现的艺术家,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在新时期的长征美术创作中,不重复前人,努力求新求变的严峻问题。崔晓晓切入宏大的长征题材,应该是深思熟虑并精心筹划的。他选择重走长征路来获得与历史对话的机会和权力,从瑞金到延安,他用足迹去丈量历史留下的痕迹,收集点点滴滴的视觉元素,在身临其境中找寻表现长征的情感源头和造型基础。少年时代的教育经历与参军入伍的难忘岁月,激活了他图绘革命历史的情结和抱负,并驱使他在两年的时间里,为观众奉献了一组具有审美再演进、意义再发掘价值的系列创作《伟大的长征》。

虽然,长征沿路早已物是人非,环境依据与人物形象也变得难以考证,今日之境与历史之境有了天壤之别。但是,重走长征路,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点,在追寻和表现这场伟大征程的同时,反映并折射出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和叙述特征,是崔晓晓忘我投身其间的目标和追求。沿途的“红色”遗址和博物馆、纪念馆等广泛的历史资源和资讯,弥补了岁月的流失和变迁。从他写生考察途中风尘仆仆的影像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淳厚的情怀和不懈的追寻。如《瑞金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遵义红军总司令部作战指挥部旧址》《腊子口战役遗址》《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联欢会旧址》等风景作品中,人与物的对视,心灵与自然的碰撞,灵魂与先烈的交流,构成了一幅幅经历了精神洗礼后感人至深的视觉记录,给人以过目难忘的深刻印象。

 

《过草地》 240x200cm 布面油画

凝视着崔晓晓在四川阿坝若尔盖草原写生的照片,风起云涌的背景将笔者的思绪带回了历史的现场。当年,在艰难跋涉的长征队伍中,廖承志因被张国焘疑为“国民党特务”,是被押解着参加了长征。由于他具有日本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画的经历,他在长征途中根据宣传需要,画了多套反映红军官兵行军生活的连环画,同时也藉此为自己争得了生存的机会。而在第五次反“围剿”阻击战中跌伤腿脚的黄镇,在带伤长征的艰苦岁月里,以简陋的笔、锅灰烟灰调制的墨,用收集来的各色纸头画了四五百幅速写,虽然最终只有24幅印刷图像流传下来,但却成为珍贵的历史原始记录。我想这种对革命理想的执着与历史书写的自觉,是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光荣传统和思想结晶。崔晓晓显然是在用行动向他们致敬,他是抱着“朝圣者”的心态,穿行在雪山草地之间,用身心去体悟长征,贴近长征,并将热切真挚的情怀投注笔端,生发出波澜壮阔的长征组画。

史诗与表现

长征精神作为中国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融为一体,成为鼓舞和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等大型主题创作活动中,长征题材依然是备受关注的焦点。每个时代的艺术家总能够从独特的视角来书写历史并赋予历史以新的审美发现和语言表达,不论是充盈着理想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的激昂释放,还是直面历史的真实发掘、直呈征途的残酷与悲壮,探寻当代中国历史画独特的叙事特征和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人们的共识。崔晓晓长征组画的整体面貌,以浪漫主义为主调,以表现性语言为追求,激情描绘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史诗和壮阔境界。

崔晓晓的长征组画以较为完整的视角,反映了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节点。将主题创作与风景写生及创作草图统一展出,形成风格统一又形式多样的独特景观,不仅丰富活跃了展示的空间,而且也给观众提供了更加多样的信息,使观众与作者的交流变得畅通而深入。他在创作中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气氛营造与形象刻画之间的关系,在气势恢宏、充满表现欲望的场域中,能够品味和攫取人物的气质和神采;同时,能够根据事件的性质和要求,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在审美上达到符合主题需求的最佳“平衡”。

 

《四渡赤水》 480x200cm 布面油画 

如《遵义会议》的创作过程,崔晓晓在众多的变体草图中反复试验和筛选,他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之间摇摆纠结,相较于他较为习惯的表现性语言来说,“象征主义”可能是他更容易发展的方向;他徘徊在将人物置于室内或室外、聚焦中景或远景的比较中……最终,他知难而上,刻画形象的念头占据了主导位置。他将这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红军领袖,自然而随意地分布在会址门前,各具性格和气度的人物面向观众,形成肃穆而沉静的气氛,使人感到一场激烈的较量势所难免。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人的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显现出在他以往作品中少有的写实功力,体现出他们平凡而又非凡的人格魅力。在这幅画的艺术语言上,他显得内敛而克制,人物形象刻画深入生动,吸收了一些版画的块面效果,有一种刀劈斧剁的分量感;背景天空的火烧云,极具动势且富有象征意味,使相对静止的画面增添了一股抑制不住的冲击力。

《大会师》作为长征组画的句号,崔晓晓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从最初的红旗漫卷的暖色调草图,到最后以人物欢聚为主要场景的灰棕色正稿,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最终他在画幅的表面绘制了一层犹如金箔的肌理效果,飞扬激荡的金黄色,好似欢乐的尘嚣或狂喜的风暴,把胜利会师的气氛推向了高峰。这种大胆而极富想象力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整体效果灵动起来,而且有一种走向辉煌的寓意,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另外,在《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等作品中,我们也能真切地体会到崔晓晓表现性绘画语言的气魄与感染力。这些作品的草图与完成稿之间均有很大的区别,能够显著地感受作者创作过程中即兴而激情的表现状态。沿着铁索冲向敌阵的战士,就像扑向太阳的勇士,和灿烂的阳光融为一体;行进在沼泽的红军队伍,如跋涉于浩瀚的大海,粼粼的波光映照着官兵们坚毅的表情和雕塑般的身躯……浓烈的情绪渲染和表达,构成了长征组画的史诗性交响。

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将个性绘画语言注入主题,并构成完备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学术课题。历史题材绘画的属性从某个层面看,注重的是它的还原性和写实性,鲜明的个性绘画语言是否能够与题旨相吻合,是对画家功力与修养的挑战。崔晓晓在长征组画中的史诗性表达,凸显出独特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体现出把控重大题材的气度与能力,显现出了较高的学术品格和水准。历史题材绘画的当代表达,除了还原历史的基本属性外,艺术呈现的深度是考量其含金量的重要元素。崔晓晓富有个性绘画语言的塑造与表达,充分地展现了他在革命历史画创作中的功力和潜力。

承继与开拓

梳理阅读长征题材的美术创作是一次独特的“视觉”长征。从黄镇、廖承志辈亲历者笔下既具史料纪实功能又真实再现当年红军艰苦卓绝和乐观精神的美术作品,到新中国成立后率先重走长征路的董希文等先生对长征题材充满敬仰的理想主义激情表达,再到以沈尧伊为代表的画家执念于历史的“透明与立体”而对长征题材的深度挖掘,直至新时代各项美术创作工程中长征题材的多样诠释和当代表达,经久不息的创作构成了蔚为大观的长征画廊。崔晓晓明白,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的幸运儿。他明晰继承的重要价值,同时,也领会了开拓的必然趋势。他的长征组画,首先在创作态度上,承袭了先辈艺术上严谨而执着的学术态度,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开放准确,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创作理念;在语言技巧上,既有学习、借鉴和吸纳的元素,更有综合之后化为个性语言的开拓与探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崭新面貌。

《遵义会议》 400x240cm 布面油画 

钟情长征题材美术创作30多年的沈尧伊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看历史就像看一幅大画,太近,看得很清楚,但缺少全局感,只有退到一个最佳距离,才能综观全画,既有整体,又有主要细节。然而,再向后推移,一切将变得模糊。此时,在最佳距离地观察就显得其甚有价值了。”崔晓晓的长征组画应该说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个“最佳距离”,他没有刻意在题材和事件上去挖掘“空白”,也没有回避正面表现所带来的“重复”风险,而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突破点。他用水彩和油画棒所画的一些草图,看似随意,却是绞尽脑汁的灵感记录和思考轨迹。他简括而夸张的造型,在满足表现性审美风格的同时,似乎能够窥见黄镇长征写生中那种粗粝直接的漫画笔调。同样,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借鉴融合,安塞尔姆·基弗的材料拓展和肌理隐喻的影响等,也为他的语言建构提供了养分。勇于学习,善于融化,应该是优秀艺术家的重要素质之一,崔晓晓站在“最佳距离”去观察和描绘万水千山,呈现的是独具视野的“我”的长征。

从人类的本质上来看,“表现”是每个个体生命与情感的内在需要。在崔晓晓的油画作品中,既能看到外来艺术的影响,又能看到对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和表现性特征的追溯,用这样的语言方式来讴歌长征——人类永不屈服不断进取精神的伟大史诗,无疑具有积极的开拓价值和现实意义。他在视觉审美倾向和个性表达的实践中,遵循浪漫主义的想象思维与表现性油画语言相结合的路径,在强调阔笔厚色的视觉张力、动势与堆塑感的同时,完成了崇高美和朴素美的交融结合与个性表达。崔晓晓在陶瓷材料上对长征组画进行艺术转换和实验的延伸,也显现了他不落俗套的性格特征和创新精神。

长征美术作为民族精神的审美构建与国家记忆的史诗图像,在探索具有中国气派和风格的当代中国历史画创作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崔晓晓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虔诚的艺术探索精神自觉地沉浸其中并颇有建树,令人信服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文/许向群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艺术家简历:

崔晓晓,辽宁沈阳人。历任辽宁教育杂志社美术编审、辽宁教育宣传中心美术编审,现任辽宁教育学院美术编审、教授。

主要作品有:组画吉祥西藏)、《记忆系列》、《集市系列》、石刻《雪域高原》、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等;

著有:《记忆系列》、《1984—2010创作手稿》、石刻《雪域高原》、《涂墨草堂印辑》、《崔晓晓绘画作品集》等。

个人作品展:1993年6月6日至6月12日,辽宁美术馆;

创作年表:

1988至1994年创作并拍摄20世纪200位《中国文化人物肖像》;

1995至1998年创作并拍摄百位《中国两院院士》;

1999至2003年深入辽宁西部乡村写生考察,创作油画《腊月系列》《集市系列》;

2010年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写生考察,2010至2012年创作《激战上甘岭》组画;

2012至2018年八次深入青藏高原藏区考察藏民族民俗文化,创作组画《吉祥西藏》《藏戏》,石刻《雪域高原》系列;

2018至2020年分三次出发重走长征路写生考察,创作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