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1-06-24 15:05:35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薛家渠村曾经是中共中央西北局驻地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群众报》的旧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上养殖、劳务输出、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依托,薛家渠村走上了一条“红绿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政府免费给我们把老院子修起来,我们也无偿把院子借给村里发展民宿产业!”薛家渠村一处宅院的主人霍云章大方地说道。霍云章介绍,他们霍家共有三个老宅院,都是传统的陕北民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窑洞里还有一些老式的家具也很完整,因为他们这些年都在榆林工作生活,家里的老宅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这次村里发展红色旅游,提出修复古宅,并发展民宿,吸引游客走进薛家渠,吃住游一体,让霍云章家非常高兴,于是他们把自家的老宅贡献出来,政府负责修复,供村里发展民宿产业。
看到村里发展红色旅游,村民杨志勤格外高兴。因为他从小就爱听他父亲讲当年西北局在薛家渠村的故事,他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在抗战期间主要配合中共中央西北局作治保和土地革命工作。“由于工作特殊,常常无法顾及家庭,但家里人都很理解,支持他的工作。”杨志勤说,“有一次,父亲接到上级命令转移群众,他却忘了家里,母亲在邻居的帮助下才把一家老小转移到安全地带。”杨志勤说,他以父亲为荣,以后会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更多的人,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村里农户还利用发展红色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不仅把自家的窑洞收拾一新,还把家里的旱厕改成水冲厕所。看到这些变化,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了,村里不仅给他们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同时让他们在民宿、学校维修改造等工程上务工。薛水平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来靠着水电工的手艺维持生计,今年看到村里搞红色旅游产业,他毅然放弃城里的活计,回到村里。村里给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另外还能在村里的工程项目务工,增加收入,一年下来和城里务工收入差不多。
今年58岁的郝芝清,2018年从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她44岁时,丈夫因病去世,一家三口的生活重担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消沉,2011年还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架桥,还创办了养羊合作社,为村里十多家养羊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如今,她作为党员志愿者,管理本村的“红色书屋”。在“红色书屋”旁边,是其儿子承包的一个小吃屋,没事时还能给儿子帮帮忙。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薛家渠村狠抓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养殖、劳务、乡村旅游、光伏、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五项主要产业。目前,全村共有羊子1000余只,每年可为群众创收100万元以上。薛家渠村还是有名的“匠人”村,有各类匠工、厨师等一技之长人员53个,加上各类人员外出务工,收入不菲。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后,通过发展旅游餐饮,也可让群众实现增收。为了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镇政府帮助村里建成光伏电站,年可收入48万元;创建互助资金组织,每年可为集体创收2万元,更是解决了农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成立红土地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公司,为当地提供红白宴事及餐饮服务、农村工程服务、农业机械化服务、乡村旅游服务,每年可为集体创收40万元;新建一座养猪场,目前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建成后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
(刘涛 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