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印象·2021版

来源:民生网2021-08-03 17:25:52

她,曾是海淀区仅有的两所区重点学校之一,

她,是北京市示范高中校,

她,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她,被誉为京城教育增值能力最强的学校,

…… 

她,最得意的身份是——“一所富有生命动力的幸福学校”。

她,就是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京交大附中)。

走进交大附中,“幸福,从这里开始……”这句话映入眼帘,动人心弦。在这里,佳木葱茏、花草芬芳、生命律动、曲水流觞,人文雕塑错落有致,师生在绿荫匝地的校园中自由栖息,有醉心阅读之美,有专注研讨之美,有运动竞技之美。

校园正中央,有一大一小二石相倚,人皆称之为“师生石”。在这里,师生共同走过的生命历程中的每一天,都是在幸福相望中开始与结束的,生命因此更加充盈,更有温度与厚度。

北京交大附中校长戴文胜和石悦同学

2018届毕业生石悦(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曾做《师生石赋》:“远观之,其形如埙,其色如黛,伫于梧桐之中。梧桐者,凤凰之所栖也,其叶蓁蓁而蔽之。缘小径,可近观之。原此非独石也,乃二石相倚。大者嵯峨嵚崟,坚如坞壁之垒;小者玲珑耸立,巧若补天之材。二者虽形态不一,然相倚相谐。若无大者,则小石仿若倾而倒之,无所立也;若无小者,则大石呆然独立,无所意也。二石相倚,小石可立,大石可意,诚然妙哉!”

北京交大附中幸福学校建设的核心是“人”,学校通过“德、心、智、美”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多元能力提供成长平台,培养了一批批“感恩重责,阳光包容,博学笃行,健康雅趣”幸福学子。

2013届优秀学子王博、徐正清同学,大学期间创办了科技公司,疫情时期联手清华大学专家团队,研发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10秒内完成疑似病例胸部CT筛查!国有难,披甲战,他们把“进德”与“修业”完美融合,将个人所学融入到社会所需中,当年为学校拼荣誉,如今为祖国拼智慧,成为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

北京交大附中校长戴文胜认为,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地方,不仅是知识、能力的增长,更要有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萌发与引领。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早在2012年,北京交大附中就成立了专门引导和服务学生成长的“学生发展中心”,通过“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课程体系及实践,着力弘扬“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在同理心、与人为善等原生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感恩重责、关爱他人、社会担当等再生动力,尽己所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戴文胜表示,学校是一个好玩的地方,学校也是一个寻找伙伴的地方,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有心灵的交流与感动。根据班级的共同愿景,每6-8名学生为一组,他们及其家长组成成长共同体,进行小组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同伴交往的合作能群和班级管理的主体意识。

美丽的校园和阳光幸福的学生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心态。作为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心理特色校,北京交大附中在常规的心育课程外,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开设了生涯适应训练营(初一)、积极心理训练营(初二)、生涯拓展训练营(高一)、毕业年级心理减压与专业咨询、525心理健康日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悦纳自我、欣赏他人、规划和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是师生心灵相约的正式场所。北京交大附中着力打造幸福课堂,以“参与”和“共生”为出发点,以“有趣,有参与,有成就”为标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有趣”指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有学习的乐趣,在探索情趣中激发志趣。“有参与”指师生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并最终促成高层次的思维参与。“有成就”指师生双方的获得感。

北京交大附中的幸福课堂

通过参与、共进的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参与作用,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需求、有探索,发挥自己的优势,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好的人生,就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北京交大附中覆盖各年级的近200门校本选修和个性化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绽放精彩的幸福力。经过多年积淀,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在这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每年还有几百名同学在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取得了北京市、乃至全国和世界优异成绩。

在科技教育方面,作为第一批将科技课程纳入必修课的学校,北京交大附中的多名学生获得日内瓦、纽伦堡国际金奖、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航模世界金奖等。

在艺术教育方面,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成为海淀区唯一的艺术特色学校,是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罗马美院等国内外近十所艺术学院的生源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交大附中金帆合唱团是北京市第一支高中混声合唱团,获得多项国内外奖项,多次参演国家大型庆典活动。

在体育教育方面,棒球、垒球、田径单项屡获全国冠军,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也获得多项市区级冠军,为国家输送运动健将。每位学生至少都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即使是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老师们也精心为同学们编制了8套不同的家庭操锻炼身体,增进健康。

曾获得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的2010届毕业生张鑫雨,在北大求学期间,连续多年坚持回到母校指导化学社团活动。他这样评价母校:“我选对了学校,在交大附中这六年,我收获了太多。我始终记得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认真能把事做对,用心能把事做好’,这句话对我来说,受用终身。学校多元、个性化的课程不但让我学会如何把事做对,更让我学会如何把事做好,让我提前接触到大学的科研过程,为之后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交大附中开放的治学态度也让我能够更快地适应北大自由的生活模式,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找到新的理想与目标。”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