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袭古创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袭古创今

李德仁:致贺《袭古·创今》五周年

来源:民生网2021-10-13 14:23:55

 

 

简谈高雅艺术

世人论艺,喜谈高雅,以别于低俗。高雅的艺术即是大美的艺术,大美自含高雅,高雅方能大美。何为高雅,何为大美呢?

高雅与道论思维

深究这些问题,当然要关联到文字学、艺术学与创作实践,及哲学史学等文化方面。

雅,即是正。《诗大序》云:“雅者,正也。”郑玄《周礼注》:“雅,正也。”其实“雅”字,原来就是“正”字。在在大篆和甲骨文里,正与雅是同一个字。一字两意。其字形,上面一口字形,有的写成圆圈或圆点,表示人的头,下面止字形,表示脚,头脚上下垂直,就表示站得正。上面的头形后来渐演变成一横,就成现在写法。正字后来延伸出雅意,古本《尔雅》书的雅字,就写成古正字形。再后来,大约秦汉时期,为区分二意,便借用“雅”字代替“正”之雅意的写法。“雅”为形声字,从隹(鸟类)牙声,本指一种鸟,如乌雅,后又另造”鸦”字来指鸟,则雅字即专指高雅意。汉代《白虎通-礼乐》云:“雅者,古正也。”亦透露出此意。

雅与正虽有别而意实通。“正”又作何理解呢?正即是不偏。如何才能作到不偏呢?谈此问题自然离不开“道”。

首先我们说,道论哲学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是对宇宙事物本源及运动变化发展的深刻把握。1985年我出席“全国首届老子学术研讨会”(湘潭),与会代表一百三十余人一致认为:“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主干。” 道作为宇宙本体,是能量物质与运变规律之合一体。其自然法则体现于一切事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而一体存在的。《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情况下,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仪。中国这种道论哲学,最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世界之本质。

人类现代最新科学认识都证明了道论认识的正确性。上世纪早期德国数学家埃米-诺特提出著名的“对称性说”,即“诺特定理”,认为世界事物对称性是普遍存在的,物理守恒定律来自物理定律的对称牲。对称性说引发解决了诸多量子力学问题。

爱因斯坦受对称性说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他自己表述道:“相对论这个名称是与如下事实相关,即:从可能的经验观点来看,运动总是表现为一个物体对于另一个物体的相对运动(比如汽车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恒星的运动)。运动绝不会作为‘相对于空间的运动’一一或者,像有人所表述的一一‘绝对运动’而被加以观察。”(《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相对论》)由此我们联想到老子两千多年前讲的著名的话:“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二者相隔两千多年而在认识本质上惊人地相似。至于光学的波粒二向性说,以及量子力学、宇宙论、遗传学等科学认识中与中国道论的一致性之例,举不胜举。故上世纪中后期世界出现“老子热”“求道热”并非偶然。道家哲学如此,儒、佛也如此,《易经》自不必说,佛家禅宗两句话八个字,极可代表其第一义谛真旨:“出语尽双,皆取对法。”(六祖《坛经-咐嘱品》)

 

世间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两方面,也就是基本对称性。阴与阳始终是共存于一体的。我在《道与书画》一书中曾举磁铁为比喻,磁铁有阴阳两极,切割成任何一小部分都同样有阴阳两极。其磁力线既是内向的又是外向的,外向两极的扩展又汇合为一。我早年学工科,对科技思想史很爱好,又多年研究中华哲学思维,结合现代科学认识成果,并参照练形意拳和修道体验,总结概括为“两极一体思维”,包含六条具体法则。这个理论观点我是于1978年“全国思维科学研讨会”(太原)上提出的。我们如果用道论两极思维来看待和认识雅丶正丶大美等等问题,即颇易明澈。

以两极思维看美丑

先说如何做到不偏。书画艺术中的诸多问题,都是以“两极”即“基本对称”的形式存在的。如美与丑,雄与媚,刚与柔,艳与素,浓与淡,黑与白,疏与密,疾与徐,险与稳,燥与润等等。在两极对称的二者中取其一而抛弃另一,就偏了。要不偏即须运用两极思维,兼取对立两者之精要而为一体。如此便是圣人之思。与此相反的是单极思维,习惯于此则是凡人之想。西方逻辑思维属于单极思维。牛顿以前的科学观大都用的是逻辑的单极思维。量子力学时代则渐转向于两极思维,而两极思维是兼容了单极思维的思维。

下面谈美与丑的问题。什么是美?我们说:美是以人为主体的事物生生不息之本原(生原)内外观照的感性吻合。(见拙著《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这生原也就是道。反之即是丑。美与丑是人们自然地能感受到的。事物中美与丑是阴阳的关系,是共存于一事物上的。美与丑共同体现了生原力的能量蕴聚。人、花卉、动物、树木所以看上去美,是生原力在其中顺利发展的体现,与观者自身的生原力构成了和谐一致。如果其物受到灾害摧残,败落枯萎,则与观者生原力不一致,所以觉得不美。若其物受摧残后反而又更拙壮生長,体现了其更强大的生原力,观者会觉得更美,这就属于大美。

事物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存满了抗争,伟大的战胜者其身必留下对摧残之抗争的痕迹,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故大美是兼容了丑的,体现着道之生原力之更强大能量的形态,所给于观者的感受。

娇生惯养的小姐和奶油小生,不带有战胜困苦之痕,即缺乏这种具大的抗争灾难之生原力,虽然也美,却是小美,而英杰男女的形象,蕴含着无尽刚柔之能量,则具大美。

艺术作品只追求描写小美形象,抛弃了丑的因素,那就是偏于一边了。偏于一边即不正。这样追求下去就落于低俗了。

艺术界当今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专门追求丑,描绘丑,认为丑才是最美的。有些人信奉刘熙载《艺概-书概》一句话:“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其实刘氏此言是有误的,我们看山里的丑石很多,并不都是美的。我们要找一块很美的石头其实很不容易。大多石头是丑而不美的,只有既很丑又很美的石头,才是极美的,才是很雅的。只求丑就偏了,美丑并兼的,才是美石。

同样道理,作书画也是如此,只追求丑的那些丑字、丑画,都是出于单极思维,偏于一边了,自是低俗的。只有既含丑而又含美,并兼为一的,体现了博大的生原力的作品才会是大美的高雅的。

有些同志看到傅山论书的名言:“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连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他们说傅山书法很高雅,而傅山是追求丑的。其实他们是误解了傅山。傅山本人修道,领悟极深,颇具两极一体思维,他把巧与拙,媚与丑,支离与轻滑,真率与安排,都看作是阴阳两极的关系,两方都不可少。而世俗之人以单极思维作书画,只看重巧,只看重媚,只看重轻滑和字形安排,既然偏了,所以低俗,因而开了这个药方诊治。常言道,好药只是治病,不能当饭吃。这些低俗者依傅山之药方行之,便会进入愈拙而又愈巧,愈丑而愈媚,愈支离而愈轻滑,愈真率而愈安排的大美高雅之境。作丑书丑画的人是以药当饭吃,危矣!

 

在美丑问题上,偏于一边都是低俗的不美或小美的,只有并兼二者而能充分体现道之生原力,才是大美的,高雅的。

物偏则反与兼取为正

世上流行一句古话:“物极必反。”这话是错误的。其来自周敦颐二程朱熹理学一派。周氏《太极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种观点程朱理学宏而扬之,明太祖、清康熙定程朱理学为科举标准。动极生静,阳极生阴,物极必反之说,众所不疑。其实动静本来相对,阴阳并不互生,而是同时并充的。所以不存在物极必反。世界事物只存在“物偏则反”。就像水里行船,重心太偏,船必翻;以车载物,重心太偏,车必覆。两边重力平衡,则船不会翻,车也不会覆。艺术亦如此,追求大美高雅,若只求媚,或只求丑,结果就会走到其反面一一更丑更俗了。

书画创作,世俗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往往是单方面的。有人认为阳刚的就最美,又有人认为柔婉的才最美。其实无论极力求阳刚,或极力求柔婉,都是偏了。有人说画面浓重极具张力才最美;有人说,这不对,画面疏淡才是最美的。他们也都偏了。物偏则反,本来求最美反而成了低俗。大美高雅之作品必须二者兼备,能极阳刚而极柔婉,便是大师。

历来大书家都要求字势雄媚,雄与媚是一组柔盾,是阴阳关系。二者兼备于一体,其书愈雄而愈媚,便是大家。绘画亦是如此,大画家之作,必有雄媚气象,自然高雅。

沉着与痛快。有的人作画多喜沉着,行笔慢,如李可染;有人作画多喜痛快,行笔快如傅抱石。其实李可染画慢中有快,沉着中自有痛快;傅抱石画快中有慢,痛快中自有沉着。所以二先生都是大家,只是各有侧重而已。有些人学李可染只求沉着,还有些人学傅抱石,仅求痛快,二者都是俗体。因他们都违反了道论两极一体思维。

作书写字,追求笔法字形规范安排,这样一直写下去,最多是个馆阁体。有些同志反对这种写法,追求自由变化,任随性情,全无法度束缚。这两者都是俗书。只有极有法度而又极尽性情变化之妙者,才是大家。以傅山为例,曾见其小楷规范之极而性情深蕴;其草书更是“猖狂妄行而蹈乎大方"〈《字子》语)。以其兼两极为一也。

现在有些人搞艺术讲“自由”至上,单极思维的自由观是有害的。美国一些人常用“自由”招牌,以利诱之,来搧动一些人跟他跑,并企图以此颠覆别国内政。从而在艺术上输出“现代主义”“当代主义”等观念。其实,自由的本质是自私,自私的实质乃是其利益。自私不可一概否定,人们生存发展必须有一定范围的自私方才可能。所以自由在反对专制方面在开拓创造方面,都是很有价值的,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自私超出一定范围,甚至无限扩大,以自己的自由(如积极自由)妨害别人的自由(如消极自由),便成为祸害了,于是自由变成了侵略。西方帝国主义时代追求无限制的自由,即是为了满足其无限澎涨的私欲。鸦片贸易,及所谓通商自由、金融自由等,即是对其他弱小的落后的国家的掠夺。美国政府即是打着自由的旗号,行自私之实。他们反对理性,否认真理,提倡非理性主义诸种哲学,就是因为理性、真理妨碍着他们为实现私欲之自由的无限澎涨。尼采曾说:“我宁肯作一个酒色之徒(按:即无限自由),而不愿作圣者(按:代表理性)。”可谓典型。所谓自由世界之美国的总统特拉普,就公然提出要达到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这样的自由最终走向了反自然,反人类。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自由无揭止的结果。美国必也兴于自由而亡于自由。所以自由的单极追求也会“物偏则反”。自由应当与其相应的公平法规并存,两极并存方能公正。艺术创作应当充分自由,同时也应行使相应的高超的法度。自由应当发展,法规也须发展,且应成为一体。艺术上的自由与法度应是并行发展的,无论从技法上讲,还是内容上讲,以及行为上讲,都应如此。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学而》)这是悟道者之语。乃是两极思维的自由观,不同于美国式单极思维的自由观。从心所欲是自由,矩是法度。从心所欲是变化的前进的,矩也不是死的,是不断发展的,二者相随一体。创作书画,只求从心所欲而没有矩,作品必然流于支离低俗;只求矩而不能从心所欲,作品也必然死板低俗。只有高度从心所欲与高超之矩合一的作品才是杰作。

探讨艺术的本质

谈到艺术的本质,西方流行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艺术就是摹仿和反映客体事物。从亚理斯多德到达-芬奇以来,持此观点者为多。另一种认为艺术应该是表现自我主体。康定斯基、毕加索等人皆此观点。这就形成了西方具像写实绘画与抽象表现艺术的对立,互不相容,彼此不承认对方是艺术。这些观念情况都是出于逻辑学的单极思维。由此而产生了西方形形色色的艺术理论,以中国文化之两极思维观点来着,其幼稚和偏颇是显然的。在两极思维看来,艺术之反映外在客体事物与表现自我主体,二者是两极一体的关系,是无法分离的,艺术在本质上都是客体再现与主体表现的合一。是天(自然)与人(主体)的合一。中国书画自道论两极思维形式确立以来,即是遵循这条路线发展起来的。中国艺术在理论认识上是最高明的。现在有些人盲目地要把书画拉到纯再现或纯抽象表现的路子上,实即是倒退。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主席的话里强调了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生话”,二是“头脑”。艺术创作,有生活没头脑不行,有头脑没生活也不行。我们完整理解其中的意思,应该说:艺术源于生活加头脑。这才是符合辩证法。先进的高明的头脑与深入了解认识的社会生活,联系结合为一时,才会产生高超的艺术。在毛主席领导下,一方面提倡文艺家深入生活;另一方面特别注重督促文艺家头脑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改造思想,优化思想,不断地攀登艺术文化学术高峰。把二者求得统一。

近些年来,我们的美协、书协、文联,一直重复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此言是十九世纪俄国车尔尼雪夫等人提出的)这就好比说“飞机源于矿石”。实是忽略了科学文化的头脑。画家每年出去画写生深入生活,结果老是重复着层次不高的作品。生活只是原料矿藏,须有高水平的头脑用之去创造。矿藏有了,飞机质量水平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科学家头脑水平高低;艺术作品水平高低,则取决于艺术家头脑的文化学养水平之高低。高雅大美的艺木作品产生,有待于艺术家先具备高雅大美的头脑。

中国画历代大师都是有道之士。宋邓椿《画继》云:“画者文之极也。”清刘熙载《艺概》云:“艺者道之形也。”在中国书画艺术传统上,一直是把艺术当作文化载体的。而文化一一我们给的定义一一是以物化的形式所体现的人的精神思维和认识创造。产品作品都是物化的形式,内涵是认识创造。中国书画乃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高雅大美的艺术凭借的是艺术大师们高度文化造诣的头脑。这高度乃是体现着哲学两极思维的层出不穷的探索。艺术的发展创新,就如同磁铁的磁力线,向两极不断扩展,而又不断会合为一。这种情况有时是有意无意的。如此不断推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谈,雅与高雅是不同的。雅与俗也是两极一体的关系,正与偏也是两极一体的关亲。高雅的艺术是兼雅俗为一体的艺术,其愈是高雅,便愈加通俗。艺术之大正兼容了偏,切确地说是兼容了两偏的精华价值,这才是大正,才是大美,才是道之载体。大正的艺术,包涵着正义、正气,和正色。艺术家的人生选择了艺术,艺术家的生命便属于艺术,不能把生命献给艺术,而是借艺术以沽名钓利,甚至腐败和祸害社会的人,决不是艺术家!我们艺术家把生命献给的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艺术呢?这艺术不是低俗的,更不是邪恶的,而是高雅大正大美的艺术,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能为此献身,才是真正的艺术人生。中华民族代代必须拥有自己的艺术灵魂脊梁。中国的书画家应怀国士报国之心,以其堂堂作品,不负此生。

(文/李德仁)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