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两会声音丨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振兴乡村 产业发展要可持续

来源:民生网2022-03-11 10:01:03

“九零后”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是贵州“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她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断在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中寻找平衡,古老的竹编在她的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一件件竹编产品从贵州深山走向国际,杨昌芹带动起来的竹编产业让上千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今年全国两会,她的建议都围绕建设和完善非遗技艺产学研基地、促进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备受各界关注。

杜朋城 摄

2007年,杨昌芹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进公立幼儿园上班的机会。因为喜欢上传统竹编,打算离开家乡印江去赤水学习竹编工艺。

“当时的想法特别简单,从小喜欢手工,”杨昌芹说,她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显然,在家人眼中这是一种任性的决定。

“母亲说在农村女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不做,为什么要去做别的呢。”杨昌芹说,刚开始做竹编的收入还不如幼师收入的零头。

杨昌芹有着执着的个性,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勤奋,短短几年,竹编这门技艺就在她的手中焕发了生机,她的作品屡获殊荣。她也凭借精湛的竹编技艺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

2012年,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成立了自己的竹编工艺厂,留守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非遗作品走出去要有商品属性,杨昌芹带领团队开发了上千种竹编产品,通过展会、电商等销售渠道,源源不断地将竹编制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打进了国际市场。

“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杨昌芹说,传统编织技艺也要结合现代审美,非遗作品要在创新中创造价值,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一根竹子,当作加工材料收益顶多十元钱,但是制成竹编手工艺品价格就能翻几百倍。如今,在杨昌芹的带动下,山上一棵棵青绿的竹子,让当地百姓尝到了增收致富的甜头。

赤水是“中国竹子之乡”,现有竹林面积130多万亩,有20万人从事相关产业活动,竹产业和竹经济已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引擎。

“我以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我们的苗族竹编技艺,这既是对竹编非遗传承保护的肯定,也是对我们这些常年坚守的手艺人的莫大鼓舞。”2018年,杨昌芹第一次上全国两会,她就走上了“代表通道”,介绍家乡的传统竹编。

在网上,中国“竹编功夫”引发了海内外网友的空前关注。为了让竹编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为了在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中找到平衡,杨昌芹到全国各地学习,到上海美院、清华美院进修,全国各地的美术展览也少不了她的身影。

杨昌芹在立体精细竹编工艺编织当中,创新推出了竹编瓷器、竹编首饰、竹编禅意香炉等一系列竹编工艺品,备受消费者推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包括竹编在内的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杨昌芹坦言,目前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以及产品,没有形成品牌,缺乏规模效应。她建议通过产业基地的建立,整合技术资源,完善培训体系,打通产销渠道,塑造文创品牌,这样才能开拓出更大市场,更好地做好保护和传承。

2012年至今,杨昌芹通过竹编技艺培训的人群涵盖周边的留守妇女、易地扶贫搬迁户、残疾人、学校学生等,年培训人数上万人。

竹编产业怎样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能够让产业更好地发展呢?杨昌芹相信,当竹编形成品牌化以后,产业化以后,用品牌去引领后面的市场,用市场来养活文化,她相信不仅可以做成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也可以做成乡村振兴的文化产业。

“非遗是集聚每个地方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代流传下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杨昌芹说。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有别于以前的乡村,一方面也要有别于现在的城市。在杨昌芹看来,乡村振兴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区别,有特色,不可复制。

“做竹编是一件需要情怀的事情。不是马上就能够挣很多钱,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遗产。”杨昌芹认为,产业最可贵的是,可以持续稳定发展,不能像有些产业发展很快消失也很快。

杨昌芹表示,未来几年,依托现有品牌,申请地标产品,更多的人可以依靠“赤水竹编”手艺和这个品牌去增收致富,会有更多的老百姓参与进来,一起来振兴乡村。赤水能够发展起来,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需要的是我们对手艺的情怀。

带领老百姓干了好些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杨昌芹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好多困难和瓶颈,“困难来了,就有解决它的方法”,杨昌芹说,一个方法不对,就多试几次。需要拼搏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

这些年,在杨昌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竹编增收致富。让当地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年轻妈妈们在基地里做着竹编,身边是竹篓里熟睡的孩子。”每当谈及这些,杨昌芹都很欣慰。

忙碌起来,事业和家庭都需要兼顾,用杨昌芹的话说是“拼命工作,认真生活。”

记者 于海军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