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小学教材减负古诗遭殃?是否曲解本意引争议

来源:荆楚网2014-08-27 16:24:38 教材 减负 古诗

摘要:每次教材增删,总会引起一轮热议。鲁迅的文章被“赶出”教材是这样,朱自清的《背影》被删除也是这样。但这一次,公众关注的是古诗被删除。

每次教材增删,总会引起一轮热议。鲁迅的文章被“赶出”教材是这样,朱自清的《背影》被删除也是这样。但这一次,公众关注的是古诗被删除。8月26日《新闻晨报》报道,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8月25日,记者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课本中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反方

古诗不应是教材瘦身的“赘肉”

教材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启蒙的意义,在强调内容选定符合孩子特点的同时,还有培养孩子文化意识、阅读兴趣与涉猎层面的导向作用。古诗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很多的经典古诗是经过千百年的检验,被证明是语文的精品,价值是无须争议的。古诗很好而被排除在一年级的教材之外,或许不是对价值的否认,但是事实上会让孩子产生古诗不重要的印象。

事实上,一首古诗一般只有几十个字,且古诗中也不缺少那些浅白易懂的诗篇,倘若只是从减轻负担的角度来说,有充足的空间。而教材中的古诗,也恰恰是学生日后能够记住的为数不多的内容。相反,拿古诗当作教材瘦身的“赘肉”来对待,反映了教材审定“一刀切”的机械性。(文/木须虫)

正方

别曲解了“删除古诗”的本意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在教育减负的共识下,才能看清教材瘦身、删除古诗的本意。对成人或少数孩子来说,《登鹳鹊楼》等古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孩子的感受。小一新生的基础差别非常大,每个孩子的能力、天赋、兴趣等更是相差悬殊,而教育是面向所有孩子的,特别是要顾及到那些“零起点”的孩子。从这一点讲,删除古诗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的本意和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呵护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而不是背诵所谓的传统经典。七八岁的孩子玩兴正浓,从本性上讲就排斥填鸭式的教育,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孩子背诵古诗,无助于培养阅读兴趣,反而增加负担、限制选择。(文/陈广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