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2-10-09 16:59:39
20世纪60年代初,新疆阿勒泰切尔克齐乡阿恰克普巴村与农十师一八三团在额尔齐斯河畔相遇,在党建引领下,破除“画地为牢、隔线而治”行政壁垒,成立“访惠聚”工作队,两地广大干部群众以兵地融合文化为起源,以民族团结精神为纲领,搭建兵地全面共建的连心桥、走出产业兴旺的致富路、挖掘民族党群共融的同心圆,培育出了额河流域独一无二的兵地共享精神。
近年来,阿克恰巴普村与十师一八三团在疫情防控、维护稳定、民族团结、医疗教育、农业技术、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广泛交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打开了两地发展的新局面。
家园同建,旅游推进,破壁合力促发展
“蜿蜒流淌的额尔齐斯河、梦幻神奇的雾凇景观、休闲娱乐的采摘胜地、别具特色的农家饭菜,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休闲森林公园呼之欲出,非常适合假日与家人游玩。能让我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正是因为有了连心桥”。说起阿克恰巴普村的变化,村民洪梅格外激动。
村里的牧道桥由于年久失修、桥面破损,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2018年,村两委和“访惠聚”工作队积极想办法,先后投资8万元,历时半个月进行了改造,重新架起了这座友谊的桥梁,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也成为过往行人、旅客打卡的必经之地,有力助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兵地融合发展的缩影与见证。
额尔齐斯河9、10月份金秋的原始风景美不胜收,阿克恰普巴村制定“额河风光-垂钓园-采摘园-感受农家特色美食”观光体验路线,既能吸引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体验风景,又能感受哈萨克民族特色生活方式,打造成集“吃、住、游、购”为一体的特色村。
产业联动,辐射带动,协同发展惠民生
“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有效带动富余劳动力创收,阿克恰普巴村正致力打造‘一亩园十亩田’的发展模式。引进优良科学技术,培养种植能人,合作社汇众力,实施集约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大丰彩糯糯玉米、大棚蒲公英、干辣子、各类蔬菜瓜果已成为村民多元创收的新途径,一亩效益3150元的糯玉米更是阿克恰普巴村庭院经济的‘顶梁柱’。”村党支部书记张博说道。
持续扩大“一村一品”优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阿勒泰彩糯米之乡”。在党建引领下,结合土地集中整理,转变经营方式,将多户分散种植的土地,改造成集中加压式地灌高标准农田,并配套建设林、路、桥、渠、涵,面积600亩左右,实现彩糯玉米种植面积从3亩地扩大到200亩,村民年收入从0.9万元增长到2.7万元,让彩糯玉米成为民族团结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
“不到一小时就完成彩糯玉米销售订单771个、3万余穗,销售额达3.56万元!我家10亩玉米就全部卖完了,太给力!”村民朱崇汉激动地说。将发挥品牌与网络直播搭桥效应,带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实现助力村民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阿克恰巴普村依托当地土地资源扩大红椒种植面积,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带动辣椒种植。辣椒酱产供销一体化销售,种出小“椒”傲。建设辣椒加工厂,将村委会的闲置房屋作为辣椒储存仓,修缮购买加工设备,完善辣椒种植硬件条件,升级更迭辣椒酱制作技术,申请创立辣椒酱品牌,实现兵地间资源最大化利用。
文化相融,民生互促,携手共建情更浓
阿克恰普巴村通过文化融合改乡风、医疗救助、“三治”建设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持续融合蓄力,挖掘民族党群共融的同心圆。
阿勒泰地区首家“兵地共建”的村史馆里保留了几代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与兵团融合发展的老照片、老物件、老资料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阿克恰普巴村与一八三团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进一步认识到共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对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的阿克恰普巴村联建乡村大舞台,团结群众开展相互学歌、学舞、过传统节日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促进文化润民。建立草根宣讲队、志愿者服务队,舞蹈队和体育队四支队伍,还有多个民族妇女自发形成联合互助小组,宣传妇女维权等工作,主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成为了村街道靓丽的风景线,推进了各民族群众相互嵌入式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宋佟 刘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