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第七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举办

来源:民生网2023-03-29 16:13:00

新时代下如何重新构想教育?如何在坚守教育理想与使命的同时,寻找教育公益的创新与可能?3月25—26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举办,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据了解,本届双年会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湖南省教育基金会、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龙湖公益基金会、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心和公益基金会、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位教育从业者、教育公益伙伴、媒体等齐聚一堂,共话教育公益。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原副书记,湖南省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柯敏,龙湖公益基金会理事、龙湖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林丽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发表开幕致辞。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中国教科院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科幻作家、雨果奖得主、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廖瑾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进行主旨发言。

近年来,受外部环境限制和内部方向缺失等多重因素影响,教育公益事业面临诸多挑战。身处种种不确定之中,对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王柯敏表示,新时代背景下,公益慈善事业从传统慈善走向现代慈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就需要变革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推动实现教育公益组织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小阵型向大阵型转变。优秀的教育公益项目必须要瞄准痛点、难点,填补短板空缺,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所急所需,并创造性地把公益慈善的内涵拓展到个人能力的帮扶、发展空间的拓展、精神素养的提高等更广阔的领域。

我国已经实现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但社会依然存在教育焦虑。教育问题愈发社会化、复杂化,解决教育问题愈加需要多方协作。熊丙奇谈到,教育的改革需要四个力量。第一个力量是政府的力量,需要通过政府推进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其次是学校,需要学校有办学自主权,能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形成合力。第三是企业的力量,因为企业是教育的最大用户,企业要建设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队伍,一定需要有教育的强国、人才的强国这个背景作为支撑,因此企业必须要参与教育。再者,是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通过公益人来推进教育,来解决政府、学校、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此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合力。

针对如何推动教育改革,进而塑造新动能的问题,王烽认为,首先是发挥新技术的革命性作用,建立需求导向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其次是为学校、教师、学生松绑,其关键是评价制度改革。现在的评价制度从文件中规定了许多评价的方法和维度,但是在评价的责任主体、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并未建立起新时代的评价体系。

他提到,今后应进一步发挥全社会的资源发展教育。当下,很多教育资源其实不在学校。在网上、在企业中,有着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技术,而在一些公益组织、在小微学校,也蕴藏着教育的活力。如果要推进教育改革,真正塑造新优势、新动能,必须发挥其优势,这就需要打破一系列的制度壁垒,建立多方共谋共建的机制,激发学校和地方改革的积极性。

解决教育问题、完善教育生态的过程中,教育公益组织承担着政府、企业之外公益独有的作用。新形势下,教育公益组织如何发挥价值?杨东平指出,教育公益组织实际的功能是面向现实问题,促进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群体。其趋势应是个性化的表达,即向下、向新、向未来。

他谈到,过去,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追求高大上的趋势,譬如追求分布在全国多少个省这样的数据,但是每个省可能有一两个教学点。这些数据与其实效是有差距的,所以,“大”本身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尤其社会组织是与人打交道,很多情况下是以小为主,以落地来面向基层。向下发展,其实就是要重视社区,促进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发展。向新在于面对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新技术、新应用越来越多,如果不能适应,工作实效必然受到影响。他认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小机构依然会是教育社会组织的主流形态,因为其规模小、扎根深,更具活力。

教育生态的改善依然任重道远。不过,在探寻理想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极具“突破与创新”特质的机构直面现实问题,为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带来更多力量。本届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现场,多位兼具一线实践经验与深入思考的资深教育公益人还就教育公益如何带动创新性学习落地、技术赋能教育公益的创新探索等多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改变教育既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层面不断探索与完善,还有赖于教育组织的系统支持和教育者的意识进化。唯有后者发生,前者才能持续稳定地涌现并带来教育真正的改变。对于教育公益组织而言,更需要从教育和公益两方面提升专业性与持续发展的能力,方能创造更多面向未来价值与可能。

(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