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3-04-18 16:23:47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作为省级中心镇,区位优势显著,集体经济发展强劲。近年来,郑宅镇创新“党建联建+飞地共富”机制,与中余、花桥2个乡镇以及27个村合力共建商业综合体项目。现再次深化合作模式,联合山区乡镇联合打造“洛神花共富工坊”。
据统计,郑宅镇寺后村实施了以洛神花酒厂为主体的乡村振兴项目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从49万元增长至243万元。
党建赋能,夯实共富工坊组织基础
深化党员带头模式。积极探索“工坊+支部+服务”的红色管家模式,由乡镇党委、农村党组织派出党员队伍,共同服务和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初期,42名党员主动降低一半租金,为村党委提供30亩连片土地用于种植洛神花,村全体党员干部义务参与育苗、种植、酿造、销售等劳作;并以党小组为单位划分成10个责任区,全面引导、推动农户种植洛神花。
深化好家风引领作用。通过“组织搭台、村企协助、农户唱戏”的方式,发挥“好家风十佳农户”的模范引领作用,多户“好家风”家庭率先种植洛神花。用好“好家风”利益杠杆,向县镇两级“好家风”家庭共计发放好家风专项信用贷2.1亿元,助推洛神花种植,加速共富工坊的成立。
深化党建联建机制。依托西部乡镇土地资源禀赋,深入实施三产融合乡村振兴项目,与杭坪、花桥、虞宅、大畈、中余共6个乡镇成功签约“洛神花共富工坊”党建联建项目。在西部乡镇扩种300余亩洛神花提高产量,把无人问津的荒坡地,改造成亩均收入超6000元的聚宝盆,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投资300余万元,预计可为西部乡镇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超200万元。
科学规划,推动共富工坊规范发展
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依托现有山水田园生态优势,采取“强村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共富新模式,引导、扶持农户发展洛神花产业。从外地引进洛神花种植技术,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洛神花种植、管护、技术指导,丰富田间管理技能。后续由村集体统一负责收购和销售,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有效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了乡村多层次造血能力。自寺后村种植洛神花5年以来,已带动3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紧盯农业产业化政策,坚持“吃透政策配项目、深挖项目强争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成立工作专班,向上争取技术、政策、资金支持。寺后村在县委组织部、县消薄办、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投资300余万元兴建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年产白酒10余万斤的浙江洛神酒业有限公司。
规范“共富工坊”运营管理。探索“村企联建”运行新机制,以强村公司为主体运营管理,采取“统一育苗、统一栽种、统一管理”模式,确保洛神花种质优良、亩产达标;配齐标准化酿酒设备,由村集体聘请专人进行运营,规范化管理酒厂;设立洛神花酿酒标准,树立起属于寺后村的专属洛神花酒品牌,避免了市场的无序竞争。
多维聚焦,激发共富工坊发展潜能
延伸产业加工提升经济效益。为避免产品单一,且有效提升洛神花产业经济附加值,通过对洛神花果实进行深加工,开发出美容、养颜、降压的洛神花茶,酿制成15度以下洛神花低度酒。后续将开发洛神花根、籽的药用市场,提高洛神花的衍生价值。去年和花桥乡塘波村共种植收获14万斤洛神花鲜果,烧制出近3万斤酒。
深化山海协作共谱富裕新篇。打破地域限制,依托郑宅镇区域优势,找准与山区乡镇产业协同发展的契合点,在项目招引、要素流动等方面加强双向互动,带动兄弟乡镇做大共富蛋糕。通过东西部六乡镇抱团打造洛神花共富项目,与花桥、中余结对共建前店物业大楼商业综合体项目,辐射推动两地在工业项目、文化旅游、农产品帮销等方面合作,助力结对地区高质量发展。
筑牢生态防线注入持续动能。致力于推动“两山理论”转化,坚持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三清三整”环境提升行动、开展自然资源保护空缺分析、构建林长智慧管理体系、实施“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建设农耕体验园等来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典范,为“共富工坊”的持续发展、产业扩展注入绿色动能。
(彭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