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文旅共融促进共同富裕

来源:民生网2023-05-04 10:34:59

2023年的3月,是个好时节,对于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来说,可谓是喜事连连,捷报频传。在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的“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入选名单中,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成功入选该名单;在3月23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公告,批准佛山市紫南文化旅游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潘柱升感慨而言:“拿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牌匾只是一个起点,这将化为推动紫南文旅产业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

紫南村生态风光。紫南村委会供图

走进风景优美的紫南文化旅游区,118栋闲置村屋,摇身一变成为洛神云筑特色民宿;环绕村庄的河涌经过清淤美化,变成“紫南船说”水上游河道;普普通通的池塘经过改造,成为大型水舞声光秀“这,就是紫南”的绚丽舞台;一座曾经荒芜的农庄也蝶变为吴信坤雕塑艺术园;一块400亩的零散碎片化菜地,被打造成一座休闲农业观光园“阿农湾农耕文化园”。乡村美了,游客来了,村民富了。

文旅共融

紫南村面积5.88平方公里,有15个自然村,全村1800多户村民,有户籍人口7005人,外来常住人口7200多人。紫南村建村有百年历史,拥有秀美的岭南水乡风光,历经一个多世纪风雨的古建筑和明清风格的民居村落,堪称为岭南古老文明的活化石。

经过多年的努力,紫南村全面实现了“三线落地”,村民群众彻底告别了“空中蜘蛛网”;在全市率先推进天然气管道进村入户,紫南的村民,告别了煤气罐,用上了安全的清洁能源;拥有一支村级市政管理团队,实现了对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管理;建设了36座一类、二类旅游公厕,在全村实现了“15分钟如厕圈”; 做到雨污分流,岸绿河清;全村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有一千多盏景观路灯,有带电梯的人行天桥。

“村庄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农村人也能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紫南村民老梁自豪地说。

紫南村美名远扬,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二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

2018年,紫南立足乡村发展的先进成果,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五年时间,紫南文旅实现了从0到1,再到1+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旅游+农业、旅游+文博、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工业等“旅游+”系列业态,文旅产业链延伸效应明显,旅游接待游客人数从2018年的不到1万人次,增长到2022年的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也从2018年的不足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百万元。

作为紫南文化旅游区的创始人和带头人,潘柱升坦言:“此次紫南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仅标志着紫南文旅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也标志着在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征程上,紫南再迎里程碑式的‘高光时刻’。”

据介绍,紫南村打造“村庄上的4A”,不是为了纯粹打造一个旅游景区,而是要通过4A级景区的评级标准和服务规范,以文旅融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方面把村庄的形态建设得更加美丽,另一方面把村民的文明素养提到新的高度。由于村庄和景区融为一体,紫南的村民更加注重维护村庄形象了,更加爱护紫南名誉了,更加注重文明养成了。文旅共融,让乡风文明新风尚,插上了旅游的翅膀,美出了新的高度,飞向更深更远。

“仁善”铸魂

紫南村是一座位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村,佛山市季华路西大道穿村而过,车水马龙,在临近村口处矗立一块大石碑,醒目地写着“仁善紫南”四个大字。不仅如此,“仁善紫南”字样在紫南随处可见,比如在村委会的办公大楼,主干道的人行天桥,村内的交通道路,村里的主要景点,村中的大小公园等。“仁善紫南”在这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一张最闪亮的文化地标。

今年2月,紫南村一位普通的村民突发急性脑梗塞,全家陷入困境,紫南村党委及时发出捐助倡议,短短一个星期,就有2000多名紫南的党员、村民群众和新紫南人伸出援手,捐出善款共计20多万元,拯救了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仁善紫南,爱心从不缺席”“聚沙成塔,点燃生命之灯”“病魔无情,人间有情”,在紫南得到了最温暖、最真实的演绎。

自2016年提出“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理念以来,紫南村大力推进“仁善紫南”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批中国好人、广东好人、佛山好人、南庄好人、最美家庭、最美佛山人等仁善群体不断涌现。2016年以来,紫南村连续举办了七届美德人物事迹分享会,250余位(家)美德人物(家庭),登上仁善领奖台,接受紫南全体村民群众的礼赞。这群美德人物为紫南树起了典型,立起了标杆,引导着更多的村民崇德向善。

紫南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不断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从每年的元旦新年开始,村里就组织村民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包括迎新年长跑活动、元旦歌咏晚会、三八节知识竞赛、村级运动会、旅游嘉年华、农民丰收节、千人朗诵祭孔文、美德人物事迹分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让文明乡风的熏陶,美德之花的沐浴,无处不在。

紫南村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的活动;充分利用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紫南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引导村民学习好家训,培育好家风,经常以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村民来“紫南文化旅游区”唱粤曲,走旗袍秀,展现竹器编织技艺、佛山剪纸技艺、下象棋、写对联等活动,涵养文明乡风。

 “仁善紫南”文化建设成为了紫南好人辈出的肥沃土壤,紫南以“仁善文化”塑形铸魂,以一个好人带动一群好人,让一群好人温暖一座村庄。“仁善”成为了紫南发展文旅产业的最大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最引人注目、最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和品牌。

幸福“加码”

今年的“五一”假期,紫南迎来晋级4A级景区后的“首秀”,各个旅游景点都以新姿态带给游客新体验,旺了人气旺财气。

在“紫南船说”水上游码头,安全员潘任崧忙碌着引导络绎不绝游客,“您好,请到这边穿好救生衣…”、“上船请注意碰头,请坐好扶稳…”。连日来,来自各地的游客乘船游览瓜果长廊、紫南老街、长卷岩板壁画、玉明墙绘以及沿岸乡村生态美景等,好评如潮。

潘任崧今年58岁,是紫南村村民,早年在外打工,日子漂泊不定。近年,他看中了紫南发展文旅产业的好前景,选择回乡在家门口就业,又可以兼顾家中老人。潘任崧说:“我的岗位工资5000多元,每月可领到村里发放的养老金1100元,每年还有村“分红”1万多元,我非常满意。”

“在家门口就业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紫南村村民阿萍在前年就辞去了城市工作回到了家乡紫南村,成为了紫南文化旅游区的工作人员。

在紫南村,像潘任崧和阿萍这样选择回乡就业的村民,还有许多。

2017年,紫南村集体收入突破了1亿元,村民年人均分红超过了1万元。面对日益增长的财富,紫南村坚持“不搞分光吃光,不养懒人闲人”的分配理念,筑牢民生保障,提升获得感。为此,紫南坚持做到既要照顾好老人,照顾好弱势群体,又要培养好后代,建立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奖教奖学体系等。如今紫南村村民,不仅走进了小康社会,而且是一个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在紫南,5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领到1100元的养老金,村民到定点医院看病,凭身份证只需交4元挂号费或400元住院费,所有费用均可在“二次医保”中报销,紫南村的孩子不论考上哪所大中专院校,都有4000元到15000元不等的奖学金,紫南村民在5.88平方公里范围内,可以搭乘免费电瓶车招手即停。

“紫南没有外地人,大家都是一家人”,在紫南辖区内的企业员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可以和村民一样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可享受“二次医保”。

“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村帮”“好学校在家门口,孩子上学不用愁”“不怕你没车没楼,就怕你没紫南户口”,成为紫南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断把乡村振兴紫南经验、‘仁善紫南’精神和‘幸福紫南’内涵解读、提炼、转化、活化为大美场景,打造了一个村民与游客共生共存、文旅产业与现有产业共生共存、公益性建设项目和旅游经营项目共生共存的、开放式的乡村文旅新样板。” 潘柱升信心满满地说。

(李建文 卢新勤 邱静怡)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