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农金要闻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农金要闻

对话高管·畅谈发展丨邓学花:“滇”覆传统,向“下”突破 持续推动云南沪农商村镇银行创新发展

来源:民生网2023-07-03 18:14:36

图为上海农商银行云南村镇银行管理部总支部书记、副主任,昆明官渡沪农商村镇银行董事长邓学花

为全面响应国家号召、更为深化“沪滇合作”,上海农商银行于2012年在云南发起设立了10家沪农商村镇银行(以下简称“10家村行”),分别分布于昆明官渡、嵩明、弥勒、蒙自、个旧、建水、开远、临沧临翔、保山隆阳、瑞丽10个地区。11年创新发展、砥砺奋进,10家村行使命合一、战略合一、目标合一,在金融服务上努力“滇”覆中小银行的传统做法,在服务“三农”上不断向乡村和偏远山区扎根,深度融入到云南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为云南省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努力和贡献,闯出了一条自立自强、创新赋能、支农支小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

本期我们专访了上海农商银行云南村镇银行管理部总支部书记、副主任;昆明官渡沪农商村镇银行董事长邓学花为我们解读沪农商村镇银行在云南省的发展之路。

《民生周刊》:沪农商村镇银行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邓学花:为人民服务,坚持做到“思想上坚守初心”“组织上坚决保障”“作风上永不褪色”,举高扛牢党旗,以打造“人民金融”为奋斗目标,踏平坎坷成大道。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沪农商村镇银行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银行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只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人民银行为人民,村行必须为村民。

上海农商银行的历史,是一段不断前行、砥砺奋进的历史,更是一部随时代发展而变、因改革开放而动的历史。从1949年上海第一家农信社在真如地区诞生,到今天发展成为上海“三农、小微、科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全国农商银行的领军银行,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

在“沪滇”合作的背景下,10家村行创新为径、探索成长,现以迈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发展阶段,红色引擎作用更加强劲,这其中有着必然的历史逻辑,沪农商行与“三农”互融互通更为紧密。

听党话、跟党走,是颠扑不破的真理。10家村行切实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严格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管理体制,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彰显。

党建引领、党建共建是10家村行不断检验、行之有效的典型经验。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坚持党建先行,积极与当地乡村、社区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党建共建的方式,搭好交流平台,建好沟通桥梁,为整村授信奠定坚实基础,即有利于充分了解当地产业特点,农户资金需求和信用状况,又有利于为村民提供贴心、暖心、安心的金融产品服务。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名党员一面旗,10家村行自成立以来,从小事做起,反对“微腐败”,推行三不原则,不抽客户一支烟、不吃客户一顿饭、不泄露客户一点资料。持续秉承“党建有创新、发展有活力”的战略发展思维,10家村行在擘画金融强农的蓝图上更为巧妙构思、浓墨重彩。

《民生周刊》:贵行如何创新服务模式,以“普惠金融”护航云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邓学花:扎根泥土,服务三农。创造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关键在于产业兴旺。云南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使她享有植物王国的美誉,花卉产业、蔬菜产业、水果产业、茶叶产业、咖啡产业等在云南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在农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云南沪农商村镇银行大有可为。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10家村行干部员工进村入户成常态,田间地头办公成标配。时刻助农、处处兴农、事事惠农,以普惠金融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金融需求。与乡村一起振兴,跟村民共同成长。在亲近三农、支农惠边的征程中,同当地农民工、农村妇女、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用心血回馈这片沃土,勇于担当,成为精准帮扶三农、小微的生力军。

扎根底层,服务小微;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消除金融壁垒,为“低小散”客户和传统市场、弱势客户群体带来公平的金融发展权,重视被金融遗忘的角落,做小做散,服务小微,不因善小而不为。惠民贷、惠兴贷、便民贷虽然单户单笔贷款金额较小,户均仅为十万元左右,但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贷款客户群体庞大了,照样能够聚沙成塔、积水成河。

勤劳为模,敬业为范,工作量剧增,工作更辛苦,但内心更加踏实和欣慰。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帮助弱小更有成就感,这就是沪农商村镇银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是沪农商村镇银行的惠民情怀。

扎根社区,服务居民。随着社会经济和商品房的蓬勃发展,目前城市中绝大多数人口已经按照自身居住的业态形成社区化的生活方式,星罗棋布的社区隐藏着无比巨大的经济潜力。社区营销已经成为渠道创新、出奇制胜的法宝。高度融入社区,深入挖掘社区,全面服务社区,已经刻不容缓。将优质贴心的金融产品送到社区,银行必须真正做到走出去、沉下去。

今年三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中心支行、临沧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临沧临翔沪农商村镇银行“适老服务网点”。这表明养老金融服务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具有广阔前景,社区营销、厅堂营销都要高度重视服务好老年人,重点建设有特色的、有针对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

《民生周刊》:沪农商村镇银行如何以“人才赋能”保障高质量发展?

邓学花:用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上海农商银行持续为沪农商村镇银行培育人才、建强人才。正是人才力量的积累和智慧的凝聚,助推沪农商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上更为敢闯敢试。

集人才力量,“线上+线下”相结合,做优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10家村行每周联动开展线上抖音直播,向老百姓普及电信网络诈骗、反洗钱、反假币等金融知识宣讲。坚持每天走进社区、走进市场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邀请广大百姓到营业大厅参加金融知识小课堂讲座活动。定期走进社区、走进市场开展理发、测量血压、金融知识有奖竞答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免费上门接送老年客户办理金融业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承诺,做到“有爱无碍”。

聚人才智慧,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市场经济与客群的信贷产品,利用移动终端办公,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银行帐户的开立和贷款授信审批全流程金融服务。金融下乡送信贷产品进村入户,通过提前与村民预约,利用村民劳作休息时间集中到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进行金融产品需求咨询或上门入户办理业务,打通老百姓最后一百米的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深耕,建立网格化“阵地”。对网格化区域内的市场、社区进行网格化细分责任到人,由专职负责人员负责自己的“阵地”,通过收集网格区域内的相关信息,建档形成“数据库”,全面摸清网格区域内对金融的需求,“有的放矢”为网格区域内相关人员提供全方面的金融服务。

强人才阵地,持续确保人才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强化员工思想道德防线,违规违法要提前预防“治未病”,各层管理者做到“了解你的员工”,各岗位员工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至上而下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坚守风险底线,筑牢廉政基石,坚持定期对员工进行家访工作,了解员工家庭情况,并与家庭联动反馈员工的日常思想动态,让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对规章制度的敬畏,意识到违规违法将给家庭带来的危害性,从而让员工从思想源头上形成不想违、不愿违、不能违、不敢违的最高思想境界。加强业务专业知识学习,夯实业务技能本领,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实践是理论的验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夯实人才阵地。

《民生周刊》:展望未来,有哪些规划?

邓学花: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唯有创新,只有用好创新的“密码”和“钥匙”,村行才能日趋壮大,在前进的道路上才能愈发速强。金融改革不仅仅是体制的改革,而是首先做到思想改革。

面向未来,云南10家沪农商村镇银行将更为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府号召,坚定市场定位,深耕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建强新金融队伍,与地方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凝智聚力,抓基础、强力量、展水平,以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品质助力乡村振兴,着力实现更高的发展成就,做云南高原地区最具发展魅力的村镇银行。

(孙金丽)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