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方国兴:书画同源 相得益彰

来源:民生网2023-07-26 17:22:40

江西书画界,方国兴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他不仅对书法艺术的真行隶篆行研究深入,而且对中国花鸟画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其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传统功力深厚,笔墨之中有灵性,意境之中有个性,章法之中有大美,格调之中有深情,形成了“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相得益彰、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纵览中国绘画史,较大程度上,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并非仅源于其演进历程之时代久远,亦非依赖于图像样式之风格渐变。而文脉传统之有序演进有时也不见得是波澜不惊并顺理成章的。这典型化的发展文脉体现于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历史沿革进程之中;在笔者看来,写意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所呈现出的恰恰是一种类似于交响乐式的高低错落与壮阔波澜。此一画种,在中国画并不算科学的学科分类范畴之下起源较晚。直至明代,才真正出现如“青藤白阳”般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且其形态传统之风格演进,并不同于工笔样式之含蓄内敛、悠远绵长,亦不同于山水画的传承有序、文脉清晰,更非人物画那样从魏晋的瘦骨清相到盛唐的雍容丰美,从两宋的严谨写实到明清的纤弱轻柔,近乎一目了然。写意花鸟画总是在一种看似平静状态之下积淀着时代的力量,且在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以重要艺术家的典型图像样式作为呈现状态,进而展现出一种中国绘画的别样高度。在这个史学探讨过程中,当我们尝试着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每个历史时期之最高点连点成线时,当我们静心梳理中国写意花鸟画时代音符最高峰之典型样式时,猛然间,笔者发现方国兴教授已经在用其一生的不懈探索,铸就了一个崭新的、具有时代张力与历史审美高度的强大音符。 

回首方国兴教授的艺术探索轨迹,我们赞叹于其具有极强前瞻意识下艺术形式所呈现出的革新精神。正因于此,笔者开始留心并试着研究方先生图式传统之来龙去脉。于是发现,这显然与其成长的丰厚土壤密切相关。江西古代有相当多的大名家,比如董源、八大山人等,近代全国知名的陈师鲁、傅抱石、黄秋园等。从晚清便已走在中国画艺术思想与图式革新之最前沿。所倡导的“古为今用、折衷中西”之思想,最终影响并造就了一大批活跃于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艺术家。然而,当笔者认真梳理方国兴教授的作品时,又发现他并未将自己局限于江西艺术主张与实践范畴语境之下,进而“小富即安”。他实际是以更为开阔的眼界将格局锁定于当代写意花鸟的经典图式,进而尝试与徐渭、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进行隔空对话。这尤其体现于近些年方教授近乎自由的图像语境与风格探索。 

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有一种艺术基因仿佛在江西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便是对于自己已然拥有的艺术高度与风格语汇,敢于从不自满式的不断超越与自我革新。正如笔者在梳理方国兴教授的艺术轨迹时所感悟到的,从较早时期的严谨厚重,逐渐突破到更高层次的劲风疾雨;从不自满于欣赏者赞叹其形神兼备,到后来的“得意忘形”;直至当他领悟到中国绘画精神的最高境界后,所呈现出的一种“无法之法”。恰如石涛《画语录·变化章》所言:“‘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显然,方教授应是深刻体味到了这一点,因此笔者才能够领略到近年来他对于写意花鸟画一种高度提炼之下的图式解放。这种看似自由的图式宣彰,实际并非无法。相反,恰是在一种向历代大师体味、学习、借鉴基础之上的高度升华。因此,徐渭的酣畅淋漓、八大的孤异高绝、吴昌硕的浑厚洒脱、齐白石的朴拙稚趣、潘天寿的冷峻高古在方国兴教授的画面中都有体现。然而,当你非要寻根溯源式地讨论他究竟师承哪家时,仿佛又进入到一种“门外汉”式的研究状态了。因为,方国兴教授的风格形成过程实际是在不断打破传统之后又再塑传统,融会众法之后又自成我法的图式探索和“艺术图腾”。 

“雪后寻梅,霜前访菊,雨际护兰,风外听竹,固野客之闲情,实文人之深趣。”自古文人偏爱梅、兰、竹、菊,以“四君子”喻之,更以梅、兰、竹、菊喻自己,将自己的真性情融于一花一木一石之间。非画也,亦写也,泻也,倾也,借此宣泄一己之情感。故画兰谓之写兰,画竹谓之写竹。方教授在表现此题材时既有对传统“古法”的传承,又能够自出机杼。点划之间将写意画的韵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方教授在画梅时先以墨线勾勒,后敷以颜色,以枝干之遒劲显出梅花的铮铮傲骨,以花瓣之虚灵凸显出梅花的丽质芳姿。这是一种“凌寒独自开”的文心与高格,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孤高气概。“空谷生幽兰”,人们赞扬兰有着“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之风。方教授写兰在似不经意中传递着一种幽微清逸之逸气。注重兰叶兰花之间的穿插关系,写兰花见性灵与自然之生意。用最简约的笔墨表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郑板桥题画诗有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特别是方教授写竹,强调简约、自然,往往淡墨画枝,浓墨着叶,强调留白,刚柔兼具,老而滋嫩,苍而含润,古而生秀,新而劲挺,水痕墨迹,跃然纸上,有着空灵幽远,心空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不仅是诗人陶渊明心中的田园生活,也是古来无数文人逸士心中的诗和远方。方教授也爱菊,写菊多墨笔,少有敷色。线条简逸有力,墨色清雅出尘。静观方教授笔下的梅、兰、竹、菊,能感受他的豪迈热烈与洒脱自守。方教授不仅对梅兰竹菊有专长,而且又对荷花、金鱼、牡丹、芭蕉、小鸡、小鸟、鸭子等也有深入研究、创作。他笔下的荷花金鱼图穿插点染,精妙传神;盛开的牡丹图婀娜多姿,丰满大气;小鸟、小鸟、鸭子灵动可人。可谓笔墨酣畅灵动,形象自然生动。并且他对瓷艺及绘画的结合也相得益彰。相比较于众多的写意画家,方教授画中所流露的文气、逸气与禅意则是他对生命的感悟与人生砥砺前行中的积淀与精神境界。如今,方教授之绘画语境显然已进入自由之境。然而,我们切需牢记的却是,其看似自由的笔墨挥写背后,实际蕴含的恰是其几十年如一日,对于中国写意花鸟画最纯正语汇的不断锤炼与提纯。其点、线、墨韵之间所呈现出的笔墨状态,诚然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写意花鸟精神的一种图式象征。我们唯有以更为崇敬之目光,关注并期待方教授能够在写意花鸟画创作领域,在其已经取得的丰硕成就基础上,谱写出时代音符之最华丽的乐章。

 

品读方国兴教授的花鸟画《洞天福地花开富贵》《闹春》《簕杜鹃四条屏》《远风戛修竹》《花歌雀舞颂小平》《香满堂》《延年益寿》《多吉多利》等作品,可知这绝非一时心血来潮的技痒之作,而是画家本人立定写意传神的美学旨归,以洒脱灵动笔墨,拟人化地表现生活娴雅之趣,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可谓在其水墨花鸟画领域之中又独辟出一种文人写意的灵奇清新的雅境。其书法与绘画互映成趣,予人以相得益彰之感。其艺如花,盛开两朵,兹表一枝。显而易见,方教授所绘花鸟题材较广,日常生活中所熟睹的花木鸟禽,多跃然灵动于其雅致的画面。其生活真切之感,游眸偶然之见,田园风情,文人清供等,皆经其诗思文心之萃化,而复施以凝练笔墨之表现,在抓住对象生命体征和生态美学特性的前提下由形入神,做到以形传神,自然融入天真之味,融入一种摒机巧、尚淡然的拙趣和素朴之气。从中,可看得出方国兴教授对我国文人花鸟写象传神传统有深入的钻研,对齐派花鸟写意艺术以书入画、略形写真、简以驭繁的精髓有借鉴和汲取,贴近生活而具现代理念的写意风范诚心追慕,富有独到体会,而化用于自己的境象营构之中。这也就表明,方教授将传统研摩心得与自我生活的新感受结合起来,写象平而奇,熟而生,造境鲜活,文气十足,纯然实现了从客观生活实相到上乘艺术美的过渡和升华。其《根节固》《行书中堂对联•春》《篆书中堂对联•夏》《竹劲兰芳中堂对联•秋》《魏碑中堂对联•冬》《香溢四海》等精品,源于生活实感,异于传统格套,在装饰性和写意性之间取得较好的结合点,见出其创作理念之独特和独具一格的写意能事。

在中国写意花鸟画艺术上,方教授的创作带有一种学术研发性,属厚积而薄发。其花鸟画作,在写意思路上与其书法有一相似之处,即造型功力和笔墨趣味的融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他写花鸟意象能够洒然而出,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别有用心,既有夸张有致、可爱生动的造型,又展现了笔墨的挥洒自如。他把花鸟画得轻松自然,潇洒传神,耐人观赏;他把书法艺术书写的线条飘逸,古朴典雅,与花鸟画画法及形式结合的相得益彰。从他的作品中,笔者看到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艺术目标与艺术理念,遵循以技入道、以技入境的原则,在技法中融入文化修养,使笔墨更具内涵,用以营造特定的审美境界,并在其中以自己的情怀去营造一种诗意,传达一种氛围与气息。水墨间,展现的是他心底蕴含的磅礴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厚重的,是阳光的,博大且宽广。

(文/张本平)

艺术家简历:

方国兴,江西省南城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五届),江西省博物馆资深研究员,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成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省二届副主席),河北美术学院艺术高研班导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南昌市瓷板画行业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