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4-02-26 15:09:48
在北京过年去哪里耍?庙会是必选项之一。熙熙攘攘的庙会是很多老北京人的儿时记忆,也是如今生活在北京的人寻访传统年味的所在。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以“福满京城,春贺神州”为主题,推出了近万场文化活动。地坛、龙潭、厂甸、大观园等传统庙会全部恢复。
得知我们要去逛庙会,60多岁的邻居热情推荐:“厂甸好玩,我们小时候常去。”厂甸庙会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庙会,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也是中国四大庙会之一,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的厂甸庙会在西城区东、西琉璃厂街举办,游人众多。图/罗燕
文市庙会
正月初一,来到厂甸庙会,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幅书法作品,4个遒劲的大字“龙腾盛世”写在红色宣纸上,吸引了很多游客合影。古色古香的灯笼挂在树枝上,年共晓光新、龙吟九天外、福泽四海间……悬挂在街道上空,营造出一派红火而雅致的氛围。
今年的厂甸庙会在西城区东、西琉璃厂街举办,是开放式的,不用预约,也不收门票。开市之后,游客不断涌入,摩肩接踵,荣宝斋、一得阁等门店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文市庙会不设小吃摊位。”庙会的提醒让一些游客有点失落,但转身便被庙会上的文化活动吸引。庙会突出“文市”特色,推出三大主题活动,包括“妙游·城市书房”“遇见·宣南名士”“雅游·非遗展览”。
琉璃厂曾是京城图书的汇集地,很多人来这里淘书,曾有“图书充栋,宝物填街”的盛景。中国书店在庙会上推出了“旧书新知”书市,万余种古旧图书在这里展卖,涵盖各类主题。书店还推出了“片羽存真”古籍实物标本,满足古籍爱好者的需求。
在厂甸庙会上,游客可以在戴月轩里体验毛笔制作,在一得阁里了解制墨工艺,在荣宝斋拓“福”字,还可以顺手购齐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周润天在庙会上进行现场书法创作,书写扇面,吸引了很多人观看。三顾堂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顾仕魁在给游客送“福”字,初一上午已经送出了厚厚一沓。他的店面位置不显眼,但游客也不少。店里主要展示售卖他收集或创作的书画作品,顾仕魁会不时给游客讲解这些作品。
“人流量是平时的百倍。”顾仕魁很高兴,“平时来店里的主要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庙会一开,男女老少都来了。”
提前写好的“福”字送完之后,顾仕魁开始给人现场写“福”字,也根据游客的需求写一些祝福、格言等。“琉璃厂是一个文化聚集地,通过庙会的形式激发人们对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热爱,非常重要。大家来了之后,看一看,想一想,给孩子讲一讲,也丰富了家庭的精神生活。”
北京文化记忆
“小孩小孩你别急,来了厂甸就是挤,人山人海来踩岁,踩了岁,聪明伶俐长一岁,四季平安长一岁。”拥挤的庙会对带孩子的家庭来说是一种考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北京泥彩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强爱用这首童谣逗乐大家。
张忠强在琉璃厂附近出生长大,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他的老北京兔儿爷店是庙会上的“顶流”。今年他特意为龙年春节设计了一款“独占鳌头”的兔儿爷,深受欢迎。据他介绍,“兔儿爷”是北京传统的吉祥物,原型是捣药的玉兔,寓意平安健康。他为游客介绍兔儿爷的品种、造型、创作过程,也为他们讲解北京的历史、习俗等。
“以前逛庙会的都是老北京人,现在全国各地,甚至其他国家的人都会来逛庙会,我也希望通过兔儿爷结交全国各地的朋友,传播北京文化。”张忠强说。
在今年的庙会上,张忠强见到了十几年前的顾客,带着两个孩子来了,他们非常喜欢新款的兔儿爷。“非遗技艺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张忠强说。
在厂甸庙会上,历史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见的。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在虹光阁举办了“彩绣菁华”织绣展,展出百余件织绣珍品,既有丰富精巧的民间刺绣,也有精致华美的宫廷织绣,还有《十八尊者册页》这样的刺绣名家孤品。
“织绣展览比较贴近老百姓,让大家能近距离感受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北京文物交流中心展览策划部部长董琪说,观众或许不懂织绣,但有些人的家中还有织绣老物件,如虎头帽,或者金丝线绣的花卉枕头,展品勾起了他们充满温情的回忆。
马面裙等时下流行的服装款式也出现在展览中,有些年轻女孩穿着当代工艺织成的马面裙来观展,在清代马面裙展品前久久驻足,惊叹中国古代的织绣艺术。
展览最后设置了留言板,观众把观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一位中学教师留言道:希望孩子们对织绣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和发自内心的热爱,将来可以成为中国传统织绣技艺的传承者、推广者和创新转化者,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织绣的魅力。
在琉璃厂东街的火神庙里,正在举办百年厂甸展及龙年文化年画展,近百幅精心挑选的年画,包含了吉庆贺龙年、魅力中轴线、丰收幸福节等主题。
作为中国特有的美术形式,年画大都在新年张贴,寓意吉祥喜庆,被称为中国年文化的活化石。但在印刷品的冲击下,年画式微,很多地方已经不再张贴年画,精美的年画展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传统年画的魅力。
“很多人问我们这些年画卖不卖,很可惜,我们这是公益展览,不卖。”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晓辉说。据他介绍,年画展及“遇见·宣南名士”都是庙会主办方策划引入的活动,希望为庙会营造既传统又有新意的节日氛围。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在虹光阁举办了“彩绣菁华”织绣展,吸引了众多爱好者观看。图/罗燕
打造“城市书房”
厂甸庙会原定开到正月初五,考虑到游客的热情,庙会推迟到初七结束。庙会结束之际,《民生周刊》记者进行了回访。
据统计,厂甸庙会平均每天的客流达8万至9万。徐晓辉说:“我们办一个没有孜然味的庙会,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喜欢文市的人,也希望来这里的人能受到熏陶,喜欢传统文化。”
张忠强表示,今年准备的300尊兔儿爷全部售空了,还有人预订,正在赶制中。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上线了元宇宙厂甸庙会,这意味着厂甸庙会不会就此结束,全国各地的人能随时云游厂甸,并且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
顾仕魁也在写庙会上游客预订的书法作品,“庙会7天我都坚持开门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虽然很辛苦,但是也有很多收获”。
周润天则收到了几位有意学习书法的学生,他希望这样的活动不只是春节有,平时也能办,至少在中秋、国庆等节日能搞起来,让琉璃厂街更热闹。
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需要年轻人,也需要孩子参与。厂甸庙会还引入了“发小儿天台”的沉浸剧《龙的传人》,让孩子们化身二十八星宿,邂逅古今先贤。徐晓辉认为,孩子对传统文化,首先要接触,然后是接受,最后才是接力。如果琉璃厂街没有年轻人,没有孩子,打造得再好,也难以为继。
经过岁月的沉淀,厂甸庙会逐步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品牌。徐晓辉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厂甸已经在策划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系列活动,比如,在春季开展笔会。这样将厂甸庙会活动延伸到全年,展示琉璃厂的文化底蕴。
同时,厂甸庙会也会根据游客需求不断改进,比如,进一步推出文创产品,让大家不仅能看,还能更便利地买到心仪的东西。还可以不断拓展空间,跟西城区其他春节活动场所串联起来,形成由线到面的效果。
徐晓辉强调:“我们办厂甸庙会,打造品牌,建设平台,也是为琉璃厂复兴打基础。未来,琉璃厂要成为北京的城市书房。”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