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易小阳:汉阳一支笔 画遍老武汉

来源:民生网2024-06-11 17:46:05

 

易小阳老武汉风情油画从酝酿产生到发展成熟,以其独具特色的“汉味”文化品质而广受赞誉,历时20载。近年来省市各大媒体纷纷聚焦易小阳,于是我走近他的人和画,近距离见证其创作过程,分享其快乐并试着设问:他的画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

其一,小阳酷爱写生,从无间断,他以罕见的勤奋不断强化造型能力,画笔的驾驭能力,心手相应,下笔有致,画稿人物众多而形态各异,呈现蓬勃鲜活的生命景观,画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断延伸的,涵盖了老武汉、老汉阳风情人物的方方面面,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趣。

 

小阳画写生由来已久,起点很高,青少年时代有幸得到画家郭正善等画家们的辅导,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得到专业教授的耐心辅导,加上他刻苦地研习油画技法,专业技法日渐长进,一次,老院长杨立光翻看着成摞的速写本,看到小阳的本子时不动了,赞道:“嗯,这个速写有意思,这个学生悟性好,有前途。”杨先生是公认的速写专家,是他首肯了小阳的速写才能,并予之辅导,促使他养成本不离身、笔不离手的好习惯,酷爱写生,走哪画哪。

在校期间,他埋头学习,惜时如金,课余时间主要用于画写生,白天画,晚上也画,最常去的地方是生如斯、长如斯的汉阳西大街。难能可贵的是他自习画之初到学有所获,到现如今自成一家,名满江城,始终不改初衷,画速写的兴趣有增无减,这么多年里,始终拿着个小本本,走哪画哪,候车时画,乘车时也画。画画,不管有人把它说得多么玄乎,它首先是一门手艺,熟能生巧,离不开手眼之功。以小阳的体会,常面写生,养成习惯,有助于锻炼观察能力、反应能力、瞬间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他说,“许多大画家都是在写生上下过大功夫的人,人物画要靠造型能力说话,而造型能力来自写生。写生不是做做样子写给谁看,显得你这个人多么勤奋,它首先是专业要求,必修课程,要想画得好有捷径吗?要我说捷径就是笔不离手,多画写生。”

其二,生活无穷尽,一画一情景。小阳的油画创作取材于老武汉、老汉阳风情人物一个“老”字,对应着今日之新,无论是形象、衣着、道具乃至生活百态,无不透露着简朴、古拙、休闲、中庸祥和、与世无争正是都市人的生存之道,和早年正是老百姓的最大福祉。小阳绘画贴近平民百姓,关注衣食住行,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都市生活之特色,状态,并因之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易小阳生于汉阳西大街,成名后的他习惯于在画稿上落款“少阳画于西大街”等字样,西大街是其根系,是汉阳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画里有他儿时的见闻、儿时的梦。如今,居民区早拆没了,工厂礼堂门前要两人合抱的大树也没影了。多少见闻、经历都成过去,只能留在他的画稿里,易小阳绘画的意义在于此,用画笔留住记忆、留住美好,使之常忆常新并进而升华为文化意义上的唯美,尚善。

    易小阳寡言淡定,他的悟性都在画里,随着阅历丰富,见识渐多,他亦走出西大街,走向建设中的大武汉,开阔的视野激荡着他的绘画热情及才能,写生不辍是他对绘画、对生活、对人生的满腔热情,是发自心源的深切颖悟,自然流露。他青少年时期深受汉派文化的熏陶,老武汉风情人物画首先是生活的给予。同时,他在习画早期便有幸得到多位名师的提携、引导,耳濡目染,也在客观上促成着他的绘画选择,一次,他带着近作到郭正善老师家求教,郭老师喊过朋友一同观看说:“你看,易小阳拿你的方法画风情画,上溯传统,结合民俗,多有特点,画得多有味道啊!”他鼓励小阳要完全摆脱老路子,大胆尝试新的方法、新的可能。

易小阳绘画不讨巧,不敷衍,绝少复制、重复、生活常新,写生不断,素材在充实的写生中积累,确保了绘画内容上的日趋丰富,他的绘画除了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外,也会有史料价值吧?当会伴随社会发展而历久弥香。

其三,上溯传统,结合民俗。结构强劲,设色鲜亮,画面呈现强烈的动势与感染力,没骨而有骨。大胆展开矛盾冲突,都在他的画里得到充分运用、展示,使色融于油而幻化多变,设色求极致而高亢响道。

 

其四,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爱画胜于一切,作画全力以赴,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数十年如一日痴迷于西大街风情画,醉心于画,以其专业上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人、对画的炽热情怀而卓然非凡,终至化境。

小阳有很多故事,朋友们聚一块有得说,生活常新而绘画永恒,在他的心里只有画画,只要画画,他才快乐。在我看来,这个人身上集中了平民百姓之淳朴善良、吃苦耐劳等种种美德,靠了他的人格美而最终实现画品高。他说:“我脑子里成天就是考虑画,别的事情很少想。我画‘老武汉’,早期创意侧重于考虑自我风格,想画出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当这个目的达到之后,形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品的内容、内涵、重要的是把你想干的事情干好,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你的全部热情,像挖井一样,总在向下挖,直到见水为止。目标明确,一以贯之,‘老武汉’要动态、立体,具有一定的宽度、广度、深度,则文化上的蕴涵才能在其中,为这件事去拼搏才感到有劲头”。

我与小阳谈话中他常说到他经常做一场梦,梦见自己一直在外面画写生,走一路画一路,场面真漂亮,要能都画下来该有多好!梦见的好多人感觉很面熟。很亲切,历历在目。一觉醒来,呀,还躺在床上呢,梦里那些景象呢? 能不能在画里重现?他说:“画到一定程度,就是画感觉,就像梦里的那种感觉,能不能把它画下来?似梦非梦,似与不似,好画就是要把这种感觉找出来。感觉来自生活,要多做好事多帮人,培养你的好心情。”我采写小阳曾用过一则文章标题叫“好人好画”,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人好画好。他为人真诚,朴实善良,朋友众多,画“老武汉”,作画用心投入、状态好,所画朴实憨厚,特别耐看,他的成功再次表明那些名副其实的艺术家除了杰出的艺术才能之外,还需具备相应的人格魅力,融入社会人生,授人非凡热情。

(文/李瑞洪)

艺术家简历:

易小阳,1957年10月生于湖北,198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武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壁画创作。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